1945年夏天,东北某机场上,混乱中压着几口沉甸甸的箱子,溥仪的神色却说不上多轻松。这一刻,他早已不是那个"皇帝"了。日本刚投降,局势早已彻底翻船。边上的随行侍卫还在东张西望,一个劲催促出发。结果飞机没等来,反而等来了苏联红军。此时,无人注意的箱子里,裹着中国艺术史最著名的画卷之一--《清明上河图》。如今说起来,像什么传奇里的桥段?可就在当时,没人想得到这幅画差点就跟着"皇帝流亡"异国。
后来,国家博物馆慷慨陈列,游人如织。谁又记得,它曾经历过战乱流离?即便如此,《清明上河图》还是安然回归,画里那北宋东京的热闹景象,仿佛什么也没变,又有谁能够看穿,它背后那层苦涩的历史水汽?
如果真有心,现在网上点两下就能看到画面全貌。很多人都忍不住把《清明上河图》放大再放大,一些细节突然变得刺眼。你没见过吗?画里左下角,一个男人倒头就在树下睡着,穿着一条大红裤衩,形象实在不太体面。还有更缺德的说法,说他根本是"放飞自我"。而比睡姿更吸引人--他的裤衩鲜红,搭在树荫里真不好意思,偏偏他睡得坦然。谁更难堪?
画卷之上,东京百姓千姿百态,有人在市集扎堆、有人撑船飘泊,有买卖吆喝,还有技艺表演叫好,表情和动作各一,高高低低,层层递进。大到城门酒馆,小到檐下微光,热闹之余,偶有这样点不合时宜的小插曲,却让人忍不住多看两眼。这画到底画了点啥?
有的人较真,说那是找裁缝缝裤子,临时脱下,露出了红底裤。往好处想,本命年要穿红色,街头意外开个线脚,不算稀奇。城区那么熙来攘往,坐树下歇脚修衣裳,人之常情。还有人说,唐宋时期风气本就开放。男人四体自由,妇女衣着也不必拘谨,画卷中甚至还绘着哺乳的妇人。边生活边劳作,这点"裸露"不算啥稀罕事。
不过"作者"这个梗突然出现了。好事者认为,趴在那儿的正是画家张择端本人。张择端性格桀骜,年少不喜束缚,打小调皮常惹事,被家里揍习惯了。据说他本来没受过多少正经画画教育,照样进了东京城,靠着天赋三年就成名,专盯都城的热闹场景钻研,各种人物表情动作都摸得门清。一段时间后,咸鱼翻身,成为翰林院画师,进了"体制"。说起来好像特别顺利?
可也有另一层面。说他其实还是个将军。只是这一段史料总含糊不清,反正有人信,也有人压根就反驳。宋朝本来文人吃香,武将混日子。能文能武,人又洒脱,张择端随时能上场,但结果还是泯然众人。当然也难怪,他就算再牛,遇上一个"不想打仗"的朝廷,有劲没处使。
宋代皇帝的问题,很少有人喜欢说。有人讲,都是些怯懦之辈,拿不出点像样骨气。只知道和亲赔款,对外敌一味谦让。士兵呢,画卷上懒洋洋的,不紧不慢,守城不见紧张。只有不到三人是规规矩矩站岗,剩下有闲的睡大觉、喝小酒,防火亭更没人看着,全靠运气,几乎成了摆设。细细一看,画面繁华里透着一丝不安,大家都以为太平,却早就漏洞百出。
其实有些老专家见解也很奇怪,真是"千人百解",甚至故意往复杂方向讲。《清明上河图》被称"亡国之作",难免让后人琢磨张择端是不是别有深意。有人信,有人嗤之以鼻。你要说画家在画这些睡觉、裸露的平民时心无波澜吗?未必。也有人说一幅画别太想太多,画家可能只是单纯表达生活,说复杂了容易脱离实际。
倒过来看,宋代亡国,崖山海战时的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跳海而死,几十万军民气节不减。当时的大宋并非没人骨气,只是高层怂了,底层还在苦死拼命。崖山溃败,忠义擦肩而过,那些普通百姓该怎么自处?不过,画家笔下未必全是无奈,也有可能是自嘲。世事复杂,一幅画真能囊括得了?恐怕没有这种本事。
到底,这红裤衩男子到底在表达什么,实话说搞不懂。要说是"作者自画像",也没证据。但你想,《清明上河图》千人万众,每一个小细节都能牵出一堆解释,这画究竟真有什么寓意?还是看客自作聪明的补脑?似乎谁也说不清。
不过,你要真买账那一套"作者自画像"说法,就像信玄妙的星座。出身平凡不等于一辈子命苦,当上了堂堂官员,哪又会如此坦然画自己一副"出丑"的样子?不过--话又说回来,全民都在装体面,他偏偏画个大裤衩小人物,这也许真是北宋社会莫名的真实。或许,他就是想打个趣,谁知道背后几分认真,几分玩笑?
话扯回来,今日之大热文物,往年差点击碎成渣,流失海外。各种传言、考据全出来,有的说画差点当废品烧掉,那会儿的博物工作人员,要不是多留个心眼,这幅《清明上河图》真未必保得全乎。类似的故事屡见不鲜,到底是历史拯救了文物,还是偶然性在作祟?
更细想,网传传世国宝都躲不过命运的恶作剧,一幅画能否完整存在,到底靠的是什么?体制、个人、运气,有时反而全靠巧合。就像历史洪流中的个人命运,大人物喊得响,普通人却像画中百姓一样,随遇而安。他们平静地生活,偶尔丢点脸,也没人计较。
**说到底,盛世还是乱世,历史背后总埋着许多看不见的故事,也许无关风月,也并非全世界都要细究。只是,《清明上河图》的存世状态,还有画里的那些大裤衩细节,也算是另一种层次的无奈和幽默。**
艺术本身,被人一遍一遍反复"解码",有时变成了镣铐。可要我说,当年张择端真想表达什么,不如让后人自己慢慢琢磨。画里的人笑过、闹过、睡过大觉,终究日子照旧过,历史的痕迹留给后来人去拼凑。至于扣帽子的结论,谁说得准哪句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