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关键的是,赞丹沙塔尔还推动了中俄蒙三方合作的"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项目。今年9月海参崴东方经济论坛上,他专门会见俄总统普京,明确表示蒙古政府已经准备批准管道路线,只剩细节待敲定。同一时期,俄气代表团访问乌兰巴托,蒙古总统和总理都亲自出面会见,还签署了油气合作备忘录,足以看出该国对这个项目的重视。毕竟对蒙古国来说,管道穿境而过意味着能拿到过境费,还能顺带用上清洁能源,是实打实的经济机遇。
现在赞丹沙塔尔突然下台,最让人担心的就是这些刚敲定的合作会不会"黄"。尤其是"西伯利亚力量2号"项目,对中俄蒙三国都至关重要。俄罗斯2022年失去大部分欧洲天然气买家后,转向亚洲市场是战略刚需,中国就是其核心目标客户,这个项目计划2030年首次供气,建成后能稳定向中国输气,是俄罗斯能源"西退东进"的关键一步,俄气总裁米勒都称这种规模的项目"百年难遇"。对中国来说,蒙古地形平坦,管道铺设成本低,线路还靠近中国主要天然气消费市场,能大幅降低运输成本,对保障能源供应、优化能源结构意义重大。
从短期看,新总理上任后大概率会调整政策重点,项目推进节奏可能放缓,蒙古国政坛这种频繁变动也会让合作方心里没底。但要是把眼光放长远,这个项目"黄不了"的可能性更大。今年上合峰会期间,中蒙俄三国领导人已经就这个项目达成基本共识,还把它列为落实《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规划纲要》的重点内容,这种高层定调的合作,不会因为一国总理的变动就轻易搁置。

而且三方的利益绑定太深了,俄罗斯需要靠这个项目打开亚洲能源市场,中国需要稳定的天然气供应,蒙古国需要靠过境经济拉动发展,三方都能从合作中获益,这种互利共赢的基础抗风险能力很强。更何况蒙古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离不开中俄,作为内陆国,它被中俄包围,没有出海口,所谓的"第三邻国"根本解决不了它的发展问题,不管谁上台,想要推动经济发展,都绕不开与中国的合作。
当然,挑战也不能忽视。项目的定价机制还没敲定,过境费用等细节也需要协商,再加上蒙古国政坛不稳定,这些都可能成为阻碍。但只要三国能坚持互利共赢,坐下来妥善解决分歧,项目推进就有希望。毕竟国与国之间的合作,靠的是利益纽带和战略共识,不是某个人的去留。
中方对蒙古国一直保持善意和耐心,但这种机会不会一直有。蒙古国的地理位置既是困境也是机遇,就看新政府能不能认清现实。要是因为政治变动放弃与中国的合作,最终损失的还是蒙古国自己。现在外界都在盯着蒙古国新政府的动向,看他们会不会延续赞丹沙塔尔的务实合作路线,能不能让中蒙俄的合作不至于"断了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