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的算盘其实很明显:经济上:欧盟经济疲软,急需中国市场的支持。政治上:欧盟想在对美、对华关系中保持"战略模糊",既不得罪美国,又能从中国捞到好处。 战略上:欧盟希望在中俄之间制造裂痕,让中国减少对俄罗斯的支持。但问题是,欧盟的制裁已经严重破坏了中欧互信,这时候来谈合作,诚意何在?
面对欧盟的挑衅,中国显然不会坐视不理。商务部和外交部的强硬表态,只是第一步。更关键的是,中国手里还有不少反制筹码: 稀土管控:中国是全球稀土供应的主导者,而欧盟在新能源、高科技领域高度依赖稀土。此前,欧盟曾施压中国"放开稀土出口",但中国直接祭出反制措施--对欧盟白兰地加征反倾销税,法国、意大利等国的酒商直接懵了。
市场反制:欧盟对华出口的汽车、奢侈品等行业,已经受到中国市场需求疲软的影响。如果欧盟继续施压,中国可以进一步减少欧洲商品进口,转而加大从其他市场的采购。
国际舆论:欧盟的制裁被中方定性为"无理打压",如果欧盟继续执迷不悟,中国可以在国际场合进一步揭露其"双标"行为,削弱欧盟的国际信誉。
中欧关系的未来,取决于欧盟的选择,这次欧盟的"制裁+访华"组合拳,本质上是在测试中国的底线。如果中国选择强硬反制,欧盟可能会进一步施压;但如果中国保持克制,欧盟可能会得寸进尺。
冯德莱恩(资料图)
未来的中欧关系,可能有三种走向:
1. 短期博弈加剧:欧盟继续在涉俄问题上施压,中国则采取针对性反制,双方摩擦增多。
2. 长期战略竞争:欧盟可能追随美国,在高科技、产业链等领域对中国进行更多限制,中欧合作空间缩小。
3. 有限合作:如果欧盟意识到制裁无助于解决问题,可能会在某些领域(如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与中国保持合作,但在核心利益上仍保持竞争。
欧盟的"精分"外交,能走多远?欧盟的这波操作,看似是为了"维护国际规则",实则是在中美博弈中左右摇摆,试图两边捞好处。但问题是,中国不是软柿子,不会任人拿捏。如果欧盟继续玩"制裁+谈判"的游戏,最终只会损害自己的利益。
中欧关系的未来,取决于欧盟能否真正做到"战略自主"。如果欧盟继续被美国牵着鼻子走,中欧关系的裂痕只会越来越大。反之,如果欧盟能摒弃"双标"思维,真正以平等姿态与中国对话,中欧合作仍有很大空间。问题是,欧盟准备好做出改变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