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无人机群战术虽在此次袭击中取得一定效果,但也暴露出火力持续性的问题。无人机作战需要强大的后勤支持和实时情报,印度在5月8日的突袭中虽突破部分防线,但未能彻底瘫痪拉合尔防空系统,印度的无人机数量或指挥能力仍有提升空间。相比之下,巴基斯坦的防空系统虽有缺陷,但其多层次防御和快速反应能力,限制了印度突袭的战果。
印度军事行动的另一个局限是战略目标的模糊性,袭击拉合尔的同时,印度强调打击"恐怖分子所在地",却未提供具体证据,这种模糊的说辞可能意在为军事行动正名,但也让巴基斯坦更容易将其解读为对主权的挑衅。印度的技术与战略短板,使得其在冲突中难以占据绝对优势,袭击效果更多停留在宣传层面。
就在5月8日袭击当天,印度国家安全顾问阿吉特·多瓦尔与巴基斯坦高层会面,讨论冲突升级的问题,印度方面表示,此次行动已达成预期目标,即打击所谓"恐怖分子所在地",并希望冲突能"点到为止",这一表态反映了印度在军事行动后的克制姿态,试图通过外交手段控制局势,避免全面战争。
然而巴基斯坦的回应却异常强硬,连续两次遭受印度大规模袭击,加之超过20名平民伤亡,让巴基斯坦政府面临巨大的国内压力。巴总理夏巴兹·谢里夫公开强调,巴基斯坦不仅拥有常规军事力量,还有核武器,显示其维护主权的决心,这种强硬态度表明,巴基斯坦难以接受印度的单方面停火提议,冲突短期内难平息。
双方的博弈逻辑清晰可见,印度通过快速袭击与外交接触并行,试图在军事上施压的同时,限制冲突烈度,避免触发巴基斯坦的核底线。巴基斯坦则利用主权受损的叙事,动员国内支持,强调核能力以威慑印度,避免进一步退让,拉合尔防空系统未被摧毁、仍具反击能力的事实,也为巴基斯坦的强硬立场提供了底气。
冲突前景仍不明朗。印度的技术短板和巴基斯坦的体系漏洞,让双方在军事上难分高下,巴基斯坦的核能力虽然提高了冲突门槛,但也增加了误判风险。高层接触虽为对话提供了渠道,但巴基斯坦因民意与主权问题,短期内难以妥协,未来几天,双方是否能找到平衡点,将决定这场冲突是继续升级,还是逐渐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