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刚派出人访华,关键时刻,印军却下令,不许再用中国零件!

2025-07-05 22:21  头条

根据环球网报道,前不久,印度国防部长拉杰纳特·辛格率团前往中国青岛参加上合组织防长会议,与此同时,印度国内正加紧对军事装备供应链的审查,严控中国零部件使用。

印度国防部近期启动全面审查,目标直指军队现役装备中的中国产零部件。这项措施并非临时起意,而是基于过去一年里多次发现部分供应商违规采购中国零件的情况。印度就曾因类似问题取消一笔400架无人机的采购订单。如今审查范围扩大到所有军购项目,重点锁定无人机和反无人机系统。

莫迪(资料图)

印度陆军设计局副局长曼恩公开表示,清除中国零部件是当前首要任务。这一表态与莫迪政府推行的"自力更生"政策相呼应。自启动"辛多尔行动"以来,印度军工国产化进程明显加快,但实际执行中仍存在漏洞。部分企业为满足本土化比例要求,采取从第三国转口中国零件的变通方式。国防部此次审查将委托第三方机构,对供应链各环节进行穿透式审计,包括测算本土成分比例、评估技术转移流程等。

这种审查力度升级与中印高层互动形成微妙对比。就在国防部长启程访华前,印度国家安全顾问多瓦尔与中国外交部长举行会谈。双方重申了边境和平的重要性,并同意加强各层级交流。多瓦尔特别提到,要以建交75周年为契机推进务实合作。这种政经分离的策略,反映出印度在处理对华关系时的实用主义倾向。

全面禁用可能带来新的问题。印度军工体系长期依赖进口,本土替代品在性能和产能上尚未完全达标。以无人机为例,取消订单后出现的装备缺口至今未能完全弥补。

这种矛盾心态在印度军购政策上表现明显。一方面,国防部坚持严审中国零件;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延长部分现有装备的使用寿命。数据显示,印度陆军仍有相当比例的老旧装备在超期服役。这种新旧交替期的阵痛,可能影响部队战斗力生成。

莫迪(资料图)

印度军工企业的应对策略呈现分化态势。大型国企凭借政府支持,正加速国产化替代研发。私营企业则更倾向于寻找合规的第三国供应商。这种不同路径的选择,反映出市场主体对政策风险的评估差异。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企业开始将生产线向东南亚转移,以规避直接进口中国零件的限制。

地缘政治因素持续影响印度决策。随着上合组织框架下的军事合作深化,印度既希望维持对华接触渠道,又必须展现战略自主性。这种平衡术在国防采购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审查行动既是对国内产业界的交代,也是对外交博弈的筹码。

行业专家指出,印度军工体系的深层次问题在于研发投入不足。过去五年,印度国防研发经费占GDP比重始终徘徊在0.6%左右,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单纯依靠限制进口无法从根本上提升竞争力。建立可持续的创新生态系统,才是解决供应链安全的治本之策。

国际军贸市场的变化增添了变数。俄罗斯作为传统供应国,近年因乌克兰危机面临西方制裁,对印军售规模有所收缩。西方国家虽积极开拓印度市场,但在关键技术转让上设置诸多限制。这种局面客观上增加了印度军工体系的转型难度。

莫迪(资料图)

审查行动的长远影响取决于执行力度。若仅停留在文件层面,难免重蹈此前取消无人机订单的覆辙。建立有效的监督问责机制至关重要。国防部已着手组建跨部门工作组,负责协调审查工作。但具体成效仍有待观察。

这场供应链整顿运动折射出印度国防现代化进程中的深层矛盾。在追求战略自主的道路上,印度既要突破技术瓶颈,又要应对地缘政治博弈。如何在开放合作与自主可控间把握分寸,将是莫迪政府面临的长期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