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热在三伏,冷在三九",一年当中,最热的时间段,是夏至三庚之后的30天,也就是三伏,而最冷的时间段,则是在冬至18天之后的18天,即三九四九。从二十四节气来看,此时已经是小寒之后,正所谓"小寒大寒,冻成一团",本应是极其寒冷的一个阶段,冰冻天气时有发生。但今年却有些反常,就拿我所在的赣北地区来说,并未出现这种寒冷景象。从全国天气预报来看,绝大部分地区都偏暖,这着实令人感到意外。
就拿前几日来说,在本该寒风凛冽的三九天,不少城市的街头却暖意融融。像南方的一些城市,最高气温竟然接近甚至超过了20℃,暖阳高照,街头巷尾的人们穿着轻薄的外套,完全没有寒冬的凛冽感。网友们纷纷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这一反常现象,有的说:"今年的三九是怎么了?感觉比秋天还暖和,我都怀疑是不是日历出错了。"还有的调侃道:"这三九的温度,羽绒服都没机会出场,直接穿卫衣出门就行。" 再看北方,虽说没有南方那般温暖,但相较于往年同期,也是暖和了不少,本该是冰天雪地、寒风呼啸,如今却少了几分严寒的气势,河流冻结的速度放缓,积雪的厚度也远不及往年。
为何三九不见雪?原因有三
全球变暖:大环境下的温度推手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是导致今年三九天偏暖的大背景因素。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如同给地球裹上了一层"保暖被"。过去几十年间,全球平均气温持续上升,这使得冬季原本应有的寒冷也被逐渐"稀释"。在这样的大趋势下,即便进入三九寒天,整体气温也难以降到很低的水平。就拿北极地区来说,原本终年被冰雪覆盖的北冰洋,近年来海冰面积不断缩减,大量冰川融化,这不仅改变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也使得全球气候系统失衡。这种失衡反馈到我们的冬季,就是寒冷不再那么彻骨,三九天的低温也屡屡被打破,本该出现的雨雪天气,因气温偏高而难以形成。
拉尼娜现象:气候的"调味剂"失衡
拉尼娜现象是影响今年冬季气候的关键因素之一。它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偏冷的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被称为"反厄尔尼诺"。当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大气环流会受到显著影响,进而改变全球各地的气候模式。对于我国而言,今年冬季受到拉尼娜现象的影响,冷空气活动路径和强度都发生了变化。通常情况下,拉尼娜会使得我国冬季偏冷,但今年却有些不同,它虽然带来了冷空气南下,却没有形成持续、强烈的寒潮。南方地区受其影响,暖湿气流输送受阻,难以与冷空气充分交汇形成雨雪,导致天气持续偏暖、干燥;北方地区虽然气温相对更低,但也因拉尼娜的"特殊作用",冷空气的爆发性不强,使得三九天的寒冷程度大打折扣,降雪量较往年明显减少。
冷空气"爽约":西伯利亚的"安静"
西伯利亚冷空气可是我国冬季天气的"常客",每年冬天,来自西伯利亚的冷空气频繁南下,给我国带来大风降温以及雨雪天气,是冬季寒冷的"主力军"。然而今年,西伯利亚地区却有些"安静",冷空气没有形成强寒潮并大规模南下。这背后的原因与全球气候系统的复杂变化息息相关。一方面,今年西伯利亚地区气温异常偏高,部分地区甚至比往年同期高出10℃以上,亚洲冷极奥伊米亚康都一度打破百年冬季气温纪录,这使得冷空气的生成和积累严重不足,就像一个"弹药库"储备不足,自然难以发动强有力的"攻势";另一方面,大气环流异常,北半球的西风带剧烈震荡,冷空气被驱赶至其他地区,无法按照以往的路径和强度侵入我国,导致我国大部分地区在三九天缺失了那股熟悉的"寒冷劲儿",雨雪天气也随之减少。
老话揭秘:三九没雨雪,农谚有话说
三九晴又暖,春节冻死牛
"三九晴又暖,春节冻死牛",这句谚语可谓家喻户晓。从字面意思理解,倘若三九期间天气晴朗,气温还偏高,呈现出暖烘烘的态势,那春节的时候可就冷得厉害了,甚至用"冻死牛"这般夸张的表述来形容寒冷程度。这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气象原理,三九时节本应是冷空气频繁发力、寒冷尽显的时候,若此时暖空气占据上风,导致天晴暖和,那就意味着冷空气被暂时压制,并没有如期南下。
可冷空气并未消失,一旦其势力积攒到一定程度,延迟到春节期间大举南下,冷暖空气激烈交汇,不仅会带来大幅降温、雨雪纷飞的天气,还可能引发倒春寒现象。对于普通人而言,春节期间本是走亲访友、外出游玩的好时机,要是遭遇这般寒冷天气,出行计划可就全被打乱了,厚棉衣、围巾、手套得赶紧翻出来;而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更是要提前防备,像给农作物覆盖保暖材料、检查牲畜棚舍的防寒措施等,尽可能减少低温冻害带来的损失。
三九冰河化,麦子收成瘪
"三九冰河化,麦子收成瘪",当看到三九时冰冻的江河居然开始消融,老祖宗们便知晓来年小麦的收成大概率要受影响了。三九时期气温升高致使冰河融化,这无疑是暖冬的一个显著标志。暖冬虽让人在冬日少受些严寒之苦,可对于冬小麦来说却暗藏危机。小麦的生长有其自身规律,冬季本应是它经历低温锻炼、增强抗寒能力,为来年春季返青拔节积蓄能量的阶段。然而暖冬使得气温偏高,小麦生长节奏被打乱,抗寒锻炼不充分,就如同温室里的花朵,一旦后续遭遇寒潮来袭,气温骤降,脆弱的小麦极易遭受冻害,出现叶片枯黄、分蘖减少等情况,严重影响最终的产量,麦粒干瘪,农民们一年的辛苦劳作可能就付诸东流。所以,农民朋友们在遇到暖冬的三九时,往往会忧心忡忡,时刻关注天气预报,盘算着要不要给小麦追加肥料、喷施防冻液,尽最大努力护麦苗周全。
三九暖烘烘,二月雪不歇
"三九暖烘烘,二月雪不歇",这句谚语精准地捕捉到了三九天与来年二月天气的微妙联系。三九期间要是暖和得如同春天一般,那来年二月大概率会降雪频繁。
三九本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段之一,正常情况下冷空气活动频繁且强盛,可要是此时气温反常偏高,就说明大气环流出现了异常,冷空气的活动节奏被打乱,势力被削弱,没能在三九时大显身手。而这些被"耽搁"的冷空气并不会销声匿迹,随着时间推移,到了来年二月,大气环流再次调整,冷空气卷土重来,与此时逐渐活跃起来的暖湿气流激烈碰撞,雪花便纷纷扬扬飘落。
这种延迟到来的寒冷天气,也就是常说的倒春寒,对于春季刚刚复苏、开始茁壮成长的农作物来说,简直是致命打击。像油菜正处于抽薹开花的关键期,小麦也在返青分蘖,突如其来的低温降雪,会冻坏油菜花朵、压折小麦茎秆,使得油菜结籽少、小麦穗粒数锐减,大幅降低农作物产量,让农民们一整年的辛勤付出可能毁于一旦。
反常三九,多领域影响几何?
农业生产:丰收的隐忧
三九天无雨雪,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无疑是一场"隐形的灾难"。在正常年份,三九的严寒和降雪是大自然对农田的馈赠,能冻死潜藏在土壤中的害虫和病菌,为来年春耕营造一个相对"洁净"的环境。可今年这暖烘烘的三九,让许多害虫得以安然越冬。像蚜虫,以往在低温下大量死亡,如今温暖的天气使其种群数量不减反增,来年开春,它们便会大肆啃食农作物的嫩叶、嫩茎,造成作物生长受阻,甚至引发病虫害的大面积爆发,让农民们头疼不已。
再者,雨雪的缺席导致土壤墒情不佳。冬季本应是土壤蓄积水分的关键时期,雪水如同"天然灌溉",慢慢渗入地下,滋润着干涸的土地。没有雪,土壤水分蒸发量相对增大,墒情迅速下降,变得干硬板结。开春后,农作物根系难以在这样的土壤中伸展扎根,吸收养分,直接影响作物的出苗率和初期生长。以冬小麦为例,正常生长的小麦需要在冬季经历"上冻-返浆-再上冻"的过程,使根系与土壤紧密贴合,为春季返青储备能量。可暖冬使得这一过程紊乱,小麦生长"根基不稳",遭遇倒春寒时,就容易出现大面积冻害,造成减产甚至绝收。
日常生活:健康与出行的挑战
反常的暖冬,也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天气暖和,细菌、病毒等微生物活跃度大增,各类流行性疾病开始肆虐。医院里,感冒、流感、肺炎患者明显增多,尤其是老人和儿童,抵抗力相对较弱,极易"中招"。往年三九时寒冷的气温能抑制病菌滋生,人们户外活动减少,也降低了感染几率。可今年,温暖的天气让人放松了警惕,频繁外出社交、聚集,为病菌传播提供了温床,不少人因此苦不堪言,只能卧病在床,忍受病痛折磨。
干燥的空气也是一大困扰。雨雪稀少,空气湿度大幅下降,皮肤变得干燥起皮,喉咙干痒疼痛,静电现象频发。室内,人们不得不开启加湿器来缓解干燥;室外,火灾隐患急剧上升。干枯的草丛、落叶,在干燥的气候下,一点火星就能引发熊熊大火。山林火灾频发,不仅威胁生态环境,还危及周边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消防部门整日忙于灭火救援,压力巨大。
出行方面,由于气温偏高,道路积雪、结冰现象减少,看似方便了交通,实则暗藏危机。司机们习惯了冬季的湿滑路面,在这反常的暖冬里,面对干燥的路况,容易麻痹大意,超速行驶、违规变道等行为增多。一旦遇到突发状况,如强风、降温导致路面局部结冰,车辆极易失控,引发交通事故。而且,暖冬使得道路翻浆期提前,路面坑洼不平,给行车安全带来极大挑战,也增加了道路养护的难度和成本。
生态环境:微妙的平衡被打破
生态系统宛如一座精密的"大厦",每个物种、每种气候因素都是其中的"基石"与"支柱",三九天无雨雪的异常气候,正一点点撬动着这座大厦的根基。对于动植物而言,这突如其来的温暖如同一场"混乱的号角"。许多植物的生物钟被打乱,本应在低温下休眠,储存能量,以待来年春暖花开时绽放生机,如今却在暖冬的催促下提前萌芽、开花。可后续若遭遇寒潮侵袭,娇嫩的新芽、花朵难以抵御低温,纷纷夭折,这不仅影响植物自身的繁衍,也让以它们为食的动物面临食物短缺的困境。像蜜蜂,提前出巢寻找花蜜,却因花期紊乱空手而归,蜜蜂种群数量可能因此下滑,进而影响整个生态链的授粉环节,使得众多植物的繁殖受阻。
动物们也陷入了生存的困境。候鸟依据季节变化迁徙,暖冬使得它们的迁徙信号紊乱,有的候鸟过早离开越冬地,途中却遭遇恶劣天气,体力不支,大量死亡;有的则因食物资源分布改变,在迁徙途中迷失方向,找不到合适的栖息地。陆地动物同样难熬,冬眠动物的洞穴温度因暖冬升高,它们可能提前苏醒,可外界食物匮乏,不得不忍饥挨饿,甚至冒险外出觅食,增加了被捕食的风险。
水资源的循环也被搅乱。正常三九寒天,大量降雪在春季慢慢融化,为河流、湖泊补充水源,维持水域生态系统的稳定。如今无雪,河流径流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水生生物的生存空间被压缩。一些浅水河段干涸,鱼类被困,大量死亡,依赖水生生物为食的鸟类、兽类也面临饥荒。同时,湿地面积萎缩,其净化水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的生态功能大打折扣,进一步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让整个生态系统在这反常气候下摇摇欲坠,亟待修复与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