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网直播厅|青年谈(下):“美国正在犯错,我们为什么要提醒它?”-毛克疾、杨升、施洋

2025-05-04 13:30  观察者网

"贸易战"战鼓擂响,中美实力转换正加速重构世界版图:从东升西降的引力偏移,到科技长征的攻守易势;从产业链重组、货币暗战到文明话语权争夺,百年变局已化作你我指尖可感的时代脉冲。

在这堂由特朗普掀起的"贸易战"课程里,青年一代能学到什么?站在时代的转折点上,成为历史的见证者、参与者时,青年一代又能做些什么?

观察者网直播厅推出青年版,邀请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生毛克疾,资深媒体人、国际问题评论员杨升、观察者网主编施洋,共同分享对中美贸易战的看法,以及青年一代对中美认知的改变。

对话上篇已于5月1日刊载,本文为下篇。

【整理/观察者网 郭涵】

需要实力对战时,自然会分出输赢

施洋:我之前也听很多老师说过,有时候他们会惊讶于从所谓美国高端学府里出来的学者和智库,对中美之间的基本国情都不了解,甚至达到了一个令人发指的地步,就只能说"美国赢赢赢""中国都不行"。甚至《重构全球贸易体系用户指南》和特朗普整个关税战都是基于这样一种严重的事实倒置。

其实我很好奇,美国学术界对于中国的基本情况、中美之间的整体状态和世界变化的认识,有没有长进或者改善?

毛克疾:我在这边接触到的学术界人士其实也算比较多了,给我的总体感觉是,每个人在遇到一个很强大的对手时,首先想到的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心态。除非被完全战胜了,或者被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否则都会先给自己找个理由,比如,其实我还没有失败,是不是对方作弊了,或者说对方胜之不武,还是说对方运气好,对吧?

一开始我听到这种观点,还会稍微有一点情感的波澜。因为我觉得我们中国已经很不错了,你们还说我们邪恶,说我们违规,我就想跟他辩论一下。后来我想想,这有什么好辩论,赢了又怎么样呢?既然你们这么认为,那你们就继续这么认为下去呗,反正到最后需要用实力对战的时候,自然会分出输赢。如果美国人不能客观看待这个差距,那是你吃亏,不是我吃亏(your lost,not my lost)。你在犯错的时候,我为什么要提醒你呢?

施洋:毛老师这个状态的转变,有点像从初入互联网总想跟人辩论"你说的不对,应该是怎么样",转变到了"行行行,好好好,你说的都对"的状态。这是不是说明您接触到的不少美国学术精英,还是和很多老师之前吐槽的那个样子一样,没有什么特别的改善?

毛克疾:客观地说,这个要分具体情况,毕竟哈佛大学是一个很大的学校,什么样的人都有。但我可以说几个原则,首先是跟市场接触越紧密的人,对中国的认识越客观,我听到的一些对中国很好的研究是在商学院或者工程学院。因为你要跟中国做生意,如果以错误的方式沟通或行动,亏钱的是自己,没有人会跟自己钱包过不去。

第二,我觉得年轻人会比年长的人好很多,可能他们想要维护意识形态光环的动机没有那么强烈,没有经历过冷战,对战胜另外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意愿没有那么强烈。

第三,那种边缘的、不是专业科班出身的人,他们的成见可能会稍微少一些。我碰到过很多特别有名的人,甚至有一些经常来国内出席高端场合,但他在美国国内给学生上课的时候,又是另一套说辞。很多时候,你会觉得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人挺多的。

当然,我感觉这些其实是无所谓的,因为做得好不好自有客观标准。所以我心态特别好,你们说什么我都听着,你想听什么我都可以跟你讲,我甚至还可以给你加点料。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生毛克疾

杨升:我以前在英国留学过,环境差不多,但是时空背景不太一样。当时是2011-2016年,中国的GDP刚刚超过日本成为第二,对于他们来说,中国属于刚刚被看到的阶段。

那个时候,西方讨论比较多的是中国崛起能够持续多久,中国模式到底是一个常态化现象,还是偶然现象?会不会在某一个节点突然就崩溃了?所以那个时候包括《经济学人》在内的这些西方媒体,包括西方的精英或者不了解中国的人,更多是从这个角度质疑中国。

现在十年过去了,中国的体量和美国越来越接近了。过去几年,无论是和外国的媒体同行还是和学者交流,他们基本上已经认定中美就是C罗和梅西了。

现在西方对中国的判断和认知,又转向了另外一个焦点:中国强大之后世界会变成什么样?或者说如果美国的霸权注定要衰落,中国注定要取代美国成为第一大经济体,那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他们已经习惯美西方主导的这一套东西了,中国和美西方不一样,无论是集体主义,还是家庭观念,包括宗教信仰的差异,都太不一样了,他们就陷入了一种深深的恐惧。

这不是对国家利益冲突上的恐惧,而是来自生活方式的恐惧。因为美国强大后改变了全世界人的生活方式,他们也自然而然地认为,中国强大了也会改变全世界人的生活方式。

为了不改变,他们就只能对付中国,虽然他们知道中国也有发展的权利,但没办法,他们就是零和思维。于是这样的观点主导了现在的一些讨论,对中国的认知可能已经从质疑中国的发展到底是不是真实的、是不是可持续的,到了中国的发展本质上是好事还是坏事?

在对外做舆论工作或者对外交流的时候,我发现我们的工作已经从跟他们论述中国的发展到底有多成功、多扎实,转移到我们发展起来了,你会怎么样?美国能带给你的,我们能不能带给你?美国没法带给你的,我们能不能带给你?

或者他们会问,你说得这么好,听起来也很美妙,那你们能得到什么好处?美国是为了霸权,和世界分享了一些发展红利,顺带把我们全球化了,中国是为了什么?因为他们不太听得懂我们"达则兼济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天下观,就会产生很多误解。

欢迎来到"后理由时代"

施洋:新世纪开头十几年,大家看中国有一种在学校里看一个青年学者的感觉:哟,这学生挺不错哈,教学达标了,论文也达标了。

但是这两年大家就有一种这学生不满足于当系主任,要当院长的感觉。同时老院长又贪腐又有生活作风问题,年纪大了还抽风。他要是当了新院长,新官上任三把火,会怎么整治我们这些老年学者呢?所以大家已经开始担心这个东西了。

到了这一步,对你能力的评价已经不客观了,他们现在就是从所谓的本位主义出发,认为中国这么做都是为了利益。所以现在很多时候西方打压中国、遏制中国,已经不再去纠结道德上是否合理或者是否高尚;他想的就是,我要活命,我想要过我自己的日子,我怎么让你当那个院长呢?

这是我们在国内看到的东西,毛老师您现在在美国,大家对于遏制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呢?

毛克疾:因为中国的崛起已经进入到了美国挡不住的状态,西方会认为中国崛起以后,他们的生活水平一定会下降,他们的全球扩张一定会停住,他们的全球利益一定会受影响,他们的金融割韭菜也割不动了,科技碾压也不存在了,人才也不能收割了,军事的碾压优势也没有了。

一旦到了这个地步,理由就一点都不重要了。我觉得现在特朗普已经进入这个状态了。

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一开始还找芬太尼作为理由,后来说你还手了就是理由。如果我们真的配合特朗普整治芬太尼,他就不搞我们了吗?如果我们让着他,他就不搞我们了吗?

现在已经进入"后借口时期""后理由时期"了,理由和借口已经是上个时代的事情,现在已经到了纯粹比拼硬实力的时候。一方面是比硬实力,一方面是比无耻,看看谁更没底线。

杨升:我发现学国际关系学到一定程度,还是拼实力方便点,辩经太费劲了。我们都是现实主义者,还是拼实力吧,这个简单。

施洋:这就是米尔斯海默所说的《大国政治的悲剧》。

毛克疾:其实美国这么做,有点不是特别聪明。有些时候在一些关乎道义的问题上找一些借口和理由,其实不是用来说服自己的,而是说服第三方的,是做给全球其他国家看的。

如果你赤裸裸地去做很多事情,其他国家就会认为美国做事情完全没有理由,这样会提高他以后做很多事情的隐性成本。很多人宁愿不跟美国接触,或者抵抗到底,也不会选择跟美国妥协。这就是为什么打仗的时候,不能去虐待俘虏或者杀降。

施洋:对的,困兽犹斗,他如果觉得自己没有前途了,就会拼到底。

毛克疾:对于被俘的人和本来就要失败的人,这是无所谓的事情,反正我的命都在你手里了。但对于那些还在打的人,或者可能要参加战局的人,他就会想这个问题。如果投降了还有一条活路,那我就投降了。但如果投降也没用,那就只能坚决抵抗。所以特朗普这种做法的潜在成本是很高的。

另外我还有一个很深刻的感觉,就是当年彭德怀骂李德那句话,崽卖爷田心不痛。美利坚百年基业,虽然有无耻的一面,但客观来说,还是提供了很大一部分公共产品,也为国际秩序的运转提供了一些便利。尤其是对那些盟友,以及在当前国际体系下活得还可以的国家,美国仍是一个公共产品的提供方。

如果你尊重这些约定俗成的东西,讲一下道理,虽然对你自己来说是有束缚和成本的,但实际上可以降低整个系统的运行压力和阻力,最终你还是受益人。这个系统能够维持这么多年,说明它的收益大于成本。

如果特朗普打压中国的时候一点道理都不讲,就等于把整个体系废掉了。在美国的联盟或者他的小圈子层面,特朗普的无所不用并不是一件好事,至少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是乐见其成的。

中国崛起颠覆了西方认知

施洋:特朗普第一任期里就开始和中国打科技战、贸易战、关税战,在这个过程中,我感觉不光是我们这些媒体人,普通人也都在被迫学习,知道了什么是芯片、光刻机、出口管制、产业链等等。这一场场"战役"打下来,两位觉得中国民众特别是年轻人,对中美两国的认知发生了哪些变化?

杨升:从中国年轻人的视角来看,因为喜欢看我们节目的,或者经常跟我们交流的一些朋友,本身就对国际关系有比较高的认知,我感觉大家最近比较关心的话题,都和最新这一轮关税战或者说中美博弈有关。

比如说很多留学生朋友,他们会关心自己所学的专业会不会受到影响,未来就业怎么样。还没出国的朋友,或者他们家长关心的问题是,还有必要出去吗?出去以后回来还有用武之地吗?他们对美国先进与否,还有什么东西可学都打了个问号。

还有一些是已经上班了的,或者说正在做自己事业的朋友,他们关心的是我这个行业会不会受影响?如果说中美冲突外溢到了他的企业,美国会不会用长臂管辖去干预他在中国的业务?甚至有些都不是美国企业,而是其他外企,也会担心贸易战外溢后对他有没有影响。还有就是一些涉及到贸易的具体行业的朋友,那就更加直接相关了,大家关心的都是这些问题。

所以我们就会发现,中国的年轻人,无论是哪个年龄层的,准备读书的、正在读书的和已经读完书正在工作的,关心的问题都是和自己命运直接相关的。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基数呢?因为中国和世界高度交融,中国在深刻地拥抱全球化。即便现在有困难、有障碍,也还是在想怎么拥抱会抱得好一点,而不是说切割,和外界直接二元对立了。或者像美国一样,觉得你们都欠我的,我要制造业回流,我跟你们不玩了。按理来说,中国作为世界工厂,作为制造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我们比你更有资格玩这个游戏,但是我们不这么选择。

而美国的年轻人,从我的了解来看,我接触更多是在中国的美国年轻人,他既然选择来中国,说明他就是选择拥抱世界的那一类人。而在美国的年轻人中,那些认知水平比较高的、要做生意的人,肯定离不开中国,会更加实事求是一些。

但是美国大多数不是那样的人,这样的人在美国绝对人群中的比例很小。尤其是美国国内经济出现了贫富差距极化,建制派和草根对立,你要算人头、算流量的话,这些理性的人玩不过那一帮失智的。

这些人对中美大对账以后,发现中国更好,那更气了:我又去不了你那里,我投胎都投在美国,我咋办,是吧?这种情况下,他们的认知会更复杂或者难以改变。

我觉得我们对美国的认知甭管怎么变,还是朝着一个理性的方向。从双方青年展现的这种总体面貌和画像来看,我们显然是更有优势的一方,在这场博弈中最终是有可能胜出的。

资深媒体人、国际问题评论员杨升

毛克疾:我觉得有一点特别值得关注,中国崛起把西方很多尤其是冷战以后宣传了十几二十年、一些我们以前觉得理所当然的东西颠覆了。比如以前我们认为,服务业占比高就是高端,硅谷的企业就是高科技企业,你这个傻大粗做的这些重化工业就是落后。

但最近几年我发现,美国、欧洲包括很多发展中国家,大家都比以前更重视制造业,重新把制造业放到经济发展的核心位置,不管是特别高端的芯片制造业、航空航天制造业,还是说所谓比较低端的比如钢铁、机械等。中国崛起带给大家的一个震撼,就是我们用事实证明,你们原来说的那套东西是有问题的,谁信谁死,你们信得最深,所以你们死得最惨,我们一点都不信,所以我们活得挺好。

我觉得这是一个挺关键的认识,以前我们总觉得服务业比重上升,代表着经济高端化,很显然这是一个非常美国式的理解:我们为什么不去赚高端的钱?不是因为我们不愿意,是因为我们赚不到,我们没有美元收割的能力,也没有那么多高附加值的东西,所以我们只能吭哧吭哧地做制造业,我们但凡有那个能力,可能就不用赚这辛苦钱了。但现在来看,我们这个苦反而吃对了。美国人因为有这种躺着赚钱的能力,所以他就不会干辛苦活了,现在就堕落了。

所以现在是我们考虑如何讲述我们这个故事的时候了,我们有没有一套中国方案,或者我们自己的一套打法,不是被动地证明我们这套东西能用,而是主动跟大家说,就应该这样做才是对的。这其实对我们理论工作者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至少我们现在只能从实证上表明,我们知道可能是对的,但是我们并没有一套很强大的理论,这是我最近一个很深刻的感觉。

如果我们用这套东西去衡量美国的话,会发现它基本上没救了。美国如果想搞制造业全面复苏,是一个非常痛苦的问题,因为首先美元的霸权地位会把币值维持在很高的地方,除非主动放弃美元霸权,放弃美国的全球影响力,才能把美元的价格打下来。但如果把美元价格打下来,你的全球影响力就下降了,你还能做这些事情吗?还能像现在这样享受这么多的人才红利和资金红利吗?享受这么多的全球资源吗?不一定了呀。

如果我们顺着特朗普或者MAGA的这套逻辑往下说,你会发现他自己就把自己说死了,因为他是两头不靠:想提升制造业,就必须把美元霸权解除了;但解除了美元霸权之后,可能连搞制造业的基础都没有。

特朗普与过往美国总统的同期支持率对比

所以我们这么一轮一轮地科普下来,发现我们的路还确实走对了。至于说是主动选择的结果,还是被动接受的结果,那无所谓,反正就是对了。

"中必赢"和"美必赢",都不如实事求是

施洋:毛老师说了一个很好的话题,其实一言以蔽之,就是"去魅"。我们这代人感受特别明显,上学的时候仍然对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化架构深信不疑。虽然我们没有那么刻舟求剑,不至于要把白米饭扔掉,只吃汉堡牛排,但是确实会用西方政治经济结构体系来衡量我们做的对不对。

我们军迷里有一派叫"找爹党",我们解放军研发了一个武器,第一件事情就是看西方有没有类似的武器,如果有,你这个发展路线就走对了,如果你和它的不一样,一定是我们技术还不够,如果你的东西和它完全不一样,领导就要有意见了。

在以前,这是一个非常常见的逻辑,但最近因为关税战、贸易战,大家了解得更多了,包括我自己和身边朋友的很多认知都被颠覆了,"去魅"这件事情正在发生,大家对于西方这套体系也开始重新认知。

而另一方面,因为这是一场"贸易战""关税战",它就一定会有所谓的输赢。在这个输赢之间,也分成了"日耳曼赢学"和"中必赢学"两派。两位都是非常理性的研究型学者,与此同时又都浸淫在这个舆论之中,对于这两派是怎么看的?

杨升:"中必赢"和"美必赢"都有一个相似的特质,什么东西说绝对了就容易出问题。"中必赢"和革命乐观主义还是有区别的,如果说我们要给"中必赢"一个定义的话,相当于是速胜论,觉得我们已经很好了,也不需要再去学什么东西了,甚至对于"海龟"人才也带着有色眼镜去看,最近有些企业家也受这种思想影响发表一些言论,这个等于说我们没有必要开放了,我们关起门来自己玩就挺好。

这种观点肯定是有市场的,尤其是在"战时状态"下,我们也需要用它来鼓舞士气。我们都知道调动民意的时候,肯定是越绝对、越有锋芒的说法,越有号召力的,这在哪里都一样。

但是我们的决策层和社会主流意识是有理性的,这是我们和美国的区别,也是我们的优势。我们党的运作逻辑以及历史逻辑,知道那种玩法是不行的,而且我们坚定地坚持高质量开放,对于我们的发展阶段也有清晰的认知。从政策制定到认知外部世界,这套理性逻辑起到一个定海神针的作用,这点我是放心的。

作为年轻人来讲,哪怕我们强大了,也要开眼看世界,我发现大部分朋友在认知一些事情的时候,是能够分清楚自信和自满的。至于所谓滑向民族主义,我觉得美国的危险要比中国大得多,因为美国的决策层在利用这种情绪,而且美国处于守成的一方,美国霸权正在走下坡路,自然它的焦虑和危机感会更强,会趁着还有优势的时候赶快自我保护,但又自视甚高,学习别人、承认他人成就的障碍会更大一些。

所以美国的情况跟我们是反过来的,我刚才在回答上一个问题时也说到,我们年轻人的整体画像比他们更有竞争力,而且更理性。当然,什么时候都会有极端保守和赢学派、速胜派,但整体不会有很大影响。

毛克疾:我觉得这是一个特别好的问题。我对于我们中国的年轻人,还有对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是非常有信心的。少数人的极端思想肯定会有,但是不要小看了我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天安门城楼上一边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另一边写着"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至少我们的主流价值观里对这种民族沙文主义、对于这种宗教极端主义,从基因里就是抵抗的。

如果中美之间进行一场公平、公开的较量,我们一点都不怕他。如果比赛谁更开放,谁更能团结全球南方、团结包括美国盟友在内的国家,谁就能取得最后的胜利,那么论团结,我们比特朗普要有优势,而且我们的发展势能也好,产业基础也好,民族精神也好,我觉得都很适合去参与这一场全球竞争,而且最后是能赢的。

我们在看待这个问题的时候,还是应该用实事求是的办法,客观估计我们的胜率。其实一旦比较下就会发现,我们根本就不需要诉诸一些很极端的思想。我觉得刚才杨老师说得就很好,美国的危险比我们大的多。因为他们要诉诸一些非常极端、非常愚蠢的东西,才有可能获得相同的胜率。我们诉诸于一些进步、开放的、智慧的东西就能赢,又何必去用那些最差的招数呢?

我一直都很乐观,但是我不觉得我是"中必赢",如果我们有做得不好的地方,也可以向他们学习。但是如果你跟MAGA说要向中国学习,他们听到会疯掉的呀:我为什么要跟中国学习?这就是我们和他们的不同。我觉得美国一直是我们的好老师,哪怕有一天真的在沙场上彼此弯弓日相向的时候,他们也还能是我们的老师,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有我们可取的地方,我们为什么要以一副跋扈的形象出现呢?

其实我们一直做得很好,包括前段时间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软化,也是因为美债收益率上升,大家都在怀疑是不是中国人卖的,结果最后并不是中国人卖的,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我们是有大国信誉的,我们做很多事情还是有所顾忌的,美债不是我们的负担,而是我们的资产。

有些时候,智慧体现在一种长期的、多次的、复杂的博弈里面。当然,如果以单次博弈来看,可能有人觉得我们的政策束缚太多,损失了很多有爽感的机会,但是长期看,这样是不是降低了我们的很多外交成本?降低了很多风险?

当然,这个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讨论,但我觉得我们其实可以稳扎稳打,用一种更开放、更进步、更有效率、更科学的办法,去战胜被迷信、被贪婪所迷惑的美国。

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和参与者,青年人能做些什么?

施洋:我们今天的对话也到了最后一个问题,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既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最后我们挑一个比较小的切入点,也算是一种寄语吧,两位老师觉得在这个时代,年轻人应该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什么?

杨升:刚才听毛老师讲,我想到了一个画面,过年的时候看了电影《唐探1900》,里面有一个镜头是这样子的:主角在认清了美国的丑恶嘴脸后,把那张移民纸撕掉了,然后周润发演的那个角色又给贴起来还到他手里,他说这个国家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先拿好,学到了以后再说。

这句话放在1900年成立,放在今天依然成立。对于年轻人来讲,我觉得应该保持自信,学会拥有一个大国子民的心态,培养自己看世界的视野。中国自己的事情我们肯定是要关心的,但是也要从中国的视角,学会关心世界的事情。说白了就是,要讲好中国的故事,同时要用中国的声音讲世界的事情,这个是我们特别欠缺的。

当世界上哪里发生了灾害或者说冲突,我们的话筒能不能第一时间抵达现场?我们打舆论战,就要塑造与自身相匹配的传播力或者话语权,这一点我们可以看看西方是怎么做的。发生在尼泊尔的地震,我第一个打开的网站居然是BBC;发生在缅甸的冲突,我从CNN、路透社等等获得的信息比中文媒体还要多,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塑造话语权?

所以说要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同时也要保持谦卑,中国即便站到了世界舞台的最中央,也是三人行必有我师,带着这样的心态去向全世界学习,不单单是向西方发达国家,还包括很多全球南方国家。可能我们中国自己的文化和色彩过于斑斓,我们了解自己就已经不容易了,但是要站到世界舞台的中央,我们就要关心世界。我的期许大概就是这些。

毛克疾:杨老师说得我其实挺心潮澎湃的。咱们也都算是同龄人,以及比我们更年轻的一些朋友,其实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非常好的时代。我们的太爷爷那一辈,把脑袋拴在裤腰带上,才为我们赢得了这片红色的江山;我们的父辈是勒紧了裤腰带,靠剥削自己的劳动力,完成了资本和工业的积累。到了我们这代人,终于可以比较轻松地、用比较和平的方式参与这场伟大的复兴历程。

我觉得每个人只要做好自己手头的事情,勿以善小而不为,其实也就是在为国家崛起和民族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看起来好像没有太多波澜壮阔的事情,但是每个人把微观的事情做好,汇集在一起,就是一个无比波澜壮阔的图景。

你把你的本职工作做好,热爱你的家庭,多生一两个娃,多买点东西,关键时刻多发出一些对社会公益、对这个国家有益的理性声音,其实就是作了很大的贡献。如果你有余力,也可以去多做一些事情。大家也知道我的本职工作不是做美国研究的,所以今天请我来讲美国,其实我是非专业人士。

杨升:下一期聊印度。

施洋:没关系,我们都知道美国看好印度。

杨升:毛老师一说印度,头就摇起来了。

毛克疾:我也知道观网的很多粉丝可能还是比较想念我的,因为每次在视频下面就会有人问。我跟大家说一句掏心窝子的话,就是在中国从事中小国家的区域国别研究,其实是一个极其有前途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小约翰可汗,他现在是中小国、微型国家研究第一人,在他说之前,很多国家在互联网上的知名度,就像特朗普口中的粪坑国家(shit hole)一样根本没人在意。如果放在以前,可能我们也不需要关注,但现在我们的全球属性越来越强,就不能不关注了。

我一直有一个理念,小国只需要关注大国,因为大国决定了小国的命运。但是如果你自以为是一个大国,或者说你的自我期许是一个大国,那你就必须关注小国,因为你在全球都有利益,不能指望其他大国会替你维护你的利益,所以这种情况下是不是应该多研究一点这种大家平时不关注的国家?千万不要把眼睛只盯在美国、欧洲、日本、俄罗斯身上。如果大家对南亚有兴趣的话,可以关注我们的"南亚研究通讯"。我们是一个志愿者平台,就是大家一起做这个东西。如果大家关注观察者网的话,也会看到经常转载我们的文章。

杨升:也欢迎观众朋友们关注我们的直播,欢迎毛老师来我们的直播节目聊印度,我很喜欢聊印度。

施洋:怎么商业互吹起来了,挺好。今天我们的对话就到这里,非常感谢毛老师和杨老师。观众朋友们,我们下一次节目再见,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