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军:历史上首次,俄士兵向乌机器人部队投降

2025-07-14 17:38  头条

参考消息网 7 月 14 日报道 西班牙《阿贝赛报》网站 7 月 13 日披露,乌克兰冲突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技术化战争变革 -- 乌克兰军队通过完全由机器人系统组成的作战单元,首次在无人类步兵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实现对俄军士兵的俘获,押送过程亦由无人系统完成,标志着 "机器俘虏战俘" 的现代战争里程碑正式诞生。

一、无人作战系统完成全流程俘获

7 月 9 日,乌克兰第 3 独立突击旅通过 "电报" 平台通报,在哈尔科夫前线实施的作战行动中,其所属机器人部队仅依托无人机与自杀式地面作战平台,成功迫使俄军士兵向无人装备投降。据通报细节,该部队首先部署装载炸药的地面机器人攻击俄军坚固阵地,在摧毁多个掩体后,一台具备侦察功能的地面机器人接近一处部分坍塌的庇护所,通过释放爆炸威胁迫使守军放弃抵抗。"当第二台作战平台逼近被摧毁的掩体时,敌方为避免爆炸主动宣布投降。"

随后,在无人类士兵介入的情况下,多架多旋翼无人机组成押送编队,引导幸存俄军士兵穿越战场抵达乌军防线,并按照军事规程完成战俘收押流程。值得注意的是,该区域俄军阵地此前曾成功抵御乌军两轮常规步兵进攻,而无人系统的投入使用彻底改变了战场态势,最终实现对目标阵地及周边战略要点的控制。

二、技术突破改写战争规则

此次行动被国际智库视为 "非对称战争策略的革命性实践"。分析指出,尽管乌克兰已广泛应用无人艇和 FPV 自杀式无人机,但此次由机器人系统独立完成侦察、攻击、心理威慑到战俘俘获的全流程作战,标志着战场自动化水平达到全新高度。"这种无需人员涉险的作战模式,既能大幅降低己方伤亡,又能通过技术压制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某国际安全机构研究员指出。

军事专家特别强调行动中的 "心理战创新":地面机器人通过精准的爆炸毁伤与逼近威慑,迫使敌方在缺乏人类对峙压力的情况下主动放弃抵抗,展现了无人装备在战场心理控制领域的应用潜力。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随即发表评论称,此类案例为 "未来战争作战理论提供了全新范本",美以等国国防部门已启动对自主系统在地面战中应用的专项研究。

三、引发国际法与伦理双重争议

事件同时暴露出当前国际法律体系的滞后性 --1949 年《日内瓦公约》并未对 "自主武器系统俘获战俘" 的法律地位作出规定,导致此类战俘的权利保障、俘获程序合法性等问题陷入法律真空。红十字国际委员会(ICRC)紧急发声,呼吁国际社会尽快就人工智能武器在武装冲突中的使用规则展开磋商,避免出现 "机器人战争的法律盲区"。

伦理层面的讨论同步升温:当俘虏行为由算法驱动的机器完成时,传统战争中的 "人性约束" 如何体现?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学者提出警示:"无人系统的去人性化作战可能降低交战国对武力使用的克制,加速战争的技术化失控。"

四、战场智能化发展趋势显现

此次行动并非孤立案例。据乌克兰军方透露,其正在研发更复杂的无人作战集群系统,计划将侦察无人机、自杀式机器人、地面运输平台与人工智能指挥系统深度融合,构建 "零伤亡" 作战体系。俄罗斯方面则表示,将加速反无人机电子战装备的部署,并推进 "猎人" 系列战斗机器人的实战化测试,回应敌方的技术挑战。

随着冲突进入 "机器人化" 新阶段,战场对抗的核心正从兵力规模比拼转向技术创新竞赛。此次无人俘获事件不仅改写了现代战争的作战范式,更向国际社会抛出了关于 "战争本质" 的深层追问 -- 当机器开始主导生死抉择,人类是否已做好迎接 "无人战争时代" 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