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在明下令中国使馆100米内设为红色警戒,藏何政治玄机?

2025-09-19 16:27  头条

禁令一下来,明洞的店主们才算松了口气。9月12日,韩国政府明确禁止特定团体在明洞步行街和中国大使馆周边100米内举行针对中国游客的集会。通告里说,和平示威可以,但侮辱、骚扰游客的行为要承担刑事责任。这条结果先讲清楚,接下来把来龙去脉顺一遍。

把视角拉远看,问题不是几场街头冲突那么简单。中韩经贸关系的体量摆在那儿。2019年,中国游客在韩消费总额超过300亿美元。明洞在疫情前,有四成生意靠中国游客撑着。更大一层,韩国对华出口占比接近四分之一,半导体、汽车零件、化妆品都离不开中国市场。韩国经济研究院算过一笔账:如果中韩贸易回到疫情前水平,能带来超过20万个工作岗位。这些数字背后,是成千上万个家庭的饭碗。

回到具体事情。最近一段时间,明洞出现了几波针对中国游客的示威者。他们举着反华标语,用大喇叭喊口号,对着游客指点、辱骂。商家和旅客被吓走,生意更难做。受影响的商户几乎都急了,联名给政府写信,把这种行为称为"经济自杀",警告说再闹下去,没游客,很多店就得关门。信里话直,意思也清楚:把客人当敌人,客人就不来了。

这些压力最后传到了总统办公室。9月9日,李在明在国务会议上严词批评,把街头集会定性为"故意闹事",还说背后有人在煽动。这话的分量不轻,表明他不认为这是完全自发的民间行动。李在明当场说,如果自己去外头旅行被人指着鼻子骂,也不会再去,还会劝亲友不要去。他要求警方研究法律手段,必须严管。言出必行,三天后就有了禁令。

与此同时,政府也在打外交牌。李在明提名卢载宪为新任驻华大使。卢载宪是前总统卢泰愚的儿子,后者在1992年推动与中国建交,在韩国历史上有"破冰者"之名。卢载宪本人熟悉中国,能说中文,是韩国亚洲大学中国政策研究所所长,访问中国多次,主张在中美之间走平衡路线。这个人事安排,不只是换个面孔,更多是向北京释放信号:我们重视同中国的关系。

在经济层面,两国也没停下沟通。9月11日,首尔举行了中韩出口管制对话机制第二次会议,核心议题是确保稀土和关键矿物等供应链稳定。对韩国半导体产业来说,这类原材料至关重要。实务层面的对话,说明双方在敏感问题上还是愿意把事儿摆到桌面上谈。

把这些动作放在一起看,就能理解政府的逻辑:内政上要维护秩序,保护游客和商家;外交上要稳住与中国的经济关系。背景里还有逼近的外部压力。8月底,美国方面在与李在明会面时提出过两难选择,要么在美军基地问题上让步,要么在台海议题上错位表态。紧接着,美国移民局在美境内突击了现代和LG的部分工厂,抓了300多名韩国员工。外部的施压逼得韩国在安全与经济之间做更细的权衡。

事态有几个关键转折:商户的联名求助把问题甩回政府,李在明的公开发言把事件政治化并推动了执法动作,接着的人事任命和经济对话又把焦点拉回到国家利益和供应链安全上。每一步都有其现实考量,不只是口头上的姿态。

我个人觉得,这套组合拳是逼着决策者把"饭碗"放回优先级。政治立场可以争,生意和工作不能天天拿来做试验。事情发展到这份上,大家都开始更实际地算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