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日本千叶县馆山市平砂浦海滩聚集了大量民众--他们并非为观光,而是围观罕见的自然现象:四头体长7至8米的抹香鲸集体搁浅死亡。这一画面迅速登上日本各大媒体头条,并在社交平台引发热烈讨论。因事件发生时值俄罗斯堪察加半岛发生8.8级强震并引发太平洋海啸警报,不少人猜测鲸鱼搁浅是否为地震前兆,甚至担心可能是更大灾难的信号。
然而,专家出面表示,目前尚无证据能直接将鲸鱼搁浅与地震联系在一起。尽管四头抹香鲸同时搁浅极为罕见,但自然界的复杂性远非单一因素可解释。
地震前即被发现 搁浅时间早于强震
据《每日新闻》《东京放送电视台(TBS)》等日媒报道,俄罗斯堪察加半岛于7月30日上午8时25分(日本时间)发生强震,并引发太平洋沿岸海啸预警,包括日本在内多地紧急发布避难警报。然而,根据当地警方与目击者的说法,早在地震前一晚(7月29日)18时30分,就已接获民众通报,称在馆山市平砂浦海滩发现有鲸鱼搁浅。当警方赶赴现场时,鲸鱼仍有生命迹象,未能成功救援。
TBS电视台随后证实,其所播出的鲸鱼搁浅画面实为地震发生前拍摄,进一步否定"地震引发搁浅"的时间线逻辑。尽管如此,舆论的疑虑并未因此完全平息。
专家释疑:鲸豚搁浅原因复杂,需科学调查
就此现象,日本国立科学博物馆鲸类研究员田岛木棉子表示,抹香鲸虽属当地海域常见物种,但一次出现四头亚成体同时搁浅的确"极为罕见",引发学界高度关注。她指出,即使海底在地震前可能传出异常声响,也难以断定是否影响鲸鱼行为。
"抹香鲸是需呼吸空气的大型哺乳动物,惯于在深浅水域之间活动。如果因为某些原因突然上浮,可能造成身体机能负荷过大,最终导致搁浅。"田岛表示,仅靠表面观察并无法准确判断死因,必须通过科学方式如解剖、DNA分析、性别与年龄鉴定等,才能更接近真相。
北海道大学海洋哺乳类助教黑田实加也指出,日本几乎每天都有鲸豚类搁浅事件,平均每年超300起。鲸豚搁浅虽常引发民众关注,但多属自然现象,不应轻易与特定事件如地震画上等号。
搁浅成因多样,自然与人为皆可能
鲸鱼搁浅向来是海洋生态研究中的重点课题,其成因至今仍无定论,普遍认为可分为自然与人为两大类:
自然因素包括:
- 疾病或体能衰弱:受伤或染病个体可能因体力不支而漂至浅滩;
- 回声定位障碍:鲸鱼仰赖回声定位导航,若听觉受损易迷失方向;
- 误入浅滩:追逐猎物或群体活动中进入陌生水域;
- 群体跟随:部分社会性强的鲸类如领航鲸,常因领头个体搁浅而集体搁浅。
人为因素则包括:
- 海洋污染:塑料垃圾与渔网缠绕常见于鲸豚胃中;
- 军事声纳与噪音干扰:部分研究显示强烈水下噪音可能扰乱鲸鱼导航系统;
- 渔业作业干扰:混获、渔网误捕对海洋哺乳动物造成威胁;
- 船只碰撞:鲸鱼受伤后失去行动力或方向感,最终搁浅。
类似历史事件曾引发类似疑问
此次事件也勾起日本民众对2011年"311东日本大地震"前夕的记忆--当时有超过50头短肢领航鲸在茨城县搁浅,引起恐慌。但2015年,东海大学团队发表研究报告指出,两者间并无明确因果关系,鲸鱼搁浅并不能作为地震前兆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