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越来越难。招聘要求越来越夸张。最近有公司招人,条件里写着"最好是30年工作经验,20岁左右""获得诺贝尔奖优先考虑"。普通人连简历都投不进去。这种要求根本不是招人,是在招笑。
近日,某企业新媒体运营岗位招聘要求中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优先" 的条款引发热议。这个负责社交平台日常运营的基层岗位,与文学创作本无必然联系,却将全球文学领域最高荣誉作为优先条件,其荒诞程度让网友戏称 "全中国只有莫言够格应聘"。事实上,这种看似黑色幽默的招聘现象已非首次出现,折射出当前就业市场某些令人深思的乱象。
在河南省人社厅官网的区块链工程师招聘公告中,"诺奖得主优先" 的要求曾堂而皇之出现,官方虽以 "网站信息错误" 为由下架公告,但事件已引发公众对政务平台信息审核机制的质疑。更耐人寻味的是,某企业数据运营岗位将 "具备量子力学知识" 与 "诺奖得主优先" 并列写入任职要求,这类跨维度的条件设置,暴露出部分用人单位对岗位需求的认知混乱。
与国内企业形成微妙对比的,是悉尼大学校长招聘对诺奖得主的明确青睐。作为全球顶尖科研机构,该校将诺奖视为学术领导力的重要参考指标。这种差异折射出不同性质机构对人才评价体系的本质区别:学术机构追求顶尖人才的专业高度,而企业基层岗位的 "诺奖优先" 条款,更多沦为博眼球的营销工具。
部分企业刻意制造 "话题性招聘" 的背后,是流量经济催生的畸形竞争思维。在短视频平台,某公司 HR 直言不讳:"设置夸张条件只为筛选出 ' 抗压能力强 ' 的求职者"。这种将招聘异化为炒作手段的做法,不仅浪费双方时间精力,更可能触及《就业促进法》中关于公平就业的底线。招聘平台审核机制的形同虚设,则让这些荒诞条款得以在公共空间持续发酵。
看似滑稽的招聘闹剧,实则是就业市场供需失衡的另类投射。当某二线城市文员岗位收到上千份简历,用人单位试图通过 "诺贝尔门槛" 进行粗放筛选;当直播带货公司开出 "985 硕士起步" 的客服招聘条件,反映的是教育文凭在就业市场中的持续通胀。这些现象叠加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暴露出部分企业缺乏科学用人体系的深层焦虑。
值得警惕的是,此类招聘乱象正在形成负面示范效应。某求职论坛调查显示,78% 的受访者遭遇过 "明显脱离实际" 的岗位要求,其中 26% 选择配合企业完成这场 "招聘表演"。这种集体无意识的妥协,可能助长用人单位滥用招聘自主权,进而损害整个就业市场的健康发展。
破解招聘荒诞剧的关键,在于重建供需双方的理性对话。用人单位应建立基于岗位胜任力模型的评价体系,招聘平台需完善信息审核机制,求职者也要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平等就业权。当悉尼大学为诺奖得主提供科研舞台,国内企业为新媒体运营设置 "文学诺奖门槛" 时,我们更需要思考:什么才是衡量人才价值的真正标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