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0月14号开始,美国要对和中国沾边的船收"附加服务费"了,这收费标准可真不低。单次最高能到150万美元,要是这船是中国制造、由中国公司运营,再加上之前向中国订过船,这几个条件一叠加,一次停靠可能得掏350万美元。还有更狠的说法,说要按吨位收,起步就是每吨50美元,往后几年还打算逐年涨。对于那些经常挂靠美国港口的集装箱航线来说,这可不是小数目。
美国给出的理由还是老一套,说什么要重振本国造船业,修正所谓的"不公平",让制造业回流美国,减少对中国的依赖。听着好像挺有道理,但看看实际情况就知道,这路子根本走不通。美国造船业这几年规模已经小得可怜了,国际船队大概就80艘船,在全球新船订单里占比还不到1%。就这基础,想在短期内承接大批量万箱级、两万箱级的大船订单,难度可不是一般的大。
再反过来看看中国,造船业的完工量、接单量、手持订单量全都是全球第一,今年上半年新船订单的份额更是占到了56%。这说明造船的产业链在中国,制造能力也在中国,不是美国靠一纸命令就能逆转的。
更关键的是,世界航运理事会早就提醒过,按照美国这收费规则,差不多98%的国际船只都可能被覆盖。不是说大家都特意替中国说话,而是全球的船队和中国制造、中国订造的联系实在太紧密了。美国这收费政策一出台,打击的可不光是中国公司,整个国际航运系统都会受影响。这哪是什么精准打击啊,分明是在航运动脉上塞了个塞子。
不过中国的企业可没等着被动接受,早就开始行动了。像中远海运、东方海外(OOIL)这些企业,已经在调整船队布局,特意降低了在美国航线上中国制造船舶的比例,反而把更多运力投向了亚洲、非洲、拉美这些区域市场。
中远海运的数据就很能说明问题,今年上半年,他们大陆航线的业务增长了9.5%,亚洲内部航线增长5.2%,非洲和拉美航线增长更是达到11.9%,就连跨太平洋航线也有4.7%的增长。这些增量从哪来?很明显,就是从美国航线那边调整过来的。意思很直接:你要收高额费用,那我就绕开你,至于靠不靠美国港口,我说了算。
可能有人会担心,绕开美国会不会让中国企业自己吃亏?短期来看,确实会有一些麻烦,比如换航线、换港口、换货物运输的通道,都得花时间、花钱。但从长远来看,这才是真正的"去风险"--不把所有希望都押在美国一个市场上,把风险分散到更多地方,整个航运系统反而更有弹性。
美国心里的小算盘其实也不难猜:给中国船只加压,提高中国航运企业的成本,逼着班轮公司把新船订单、设备采购转向美国的造船厂,指望这样能带动美国造船业发展,顺便减少对中国的依赖。但问题是,美国造船业的硬件根本跟不上。
现在美国没有足够的产能,也没有成熟的工艺来批量建造超大型集装箱船,就算在政策上给再多好处,短期内也造不出那么多大船。更尴尬的是,就算美国把中国公司挡在门外,很多非中国公司手里的船也是中国造的,按照美国那收费规则,这些船还是得交这笔钱。本来想拿规则当靶子打击中国,结果搞成了"误伤一大片",这就很尴尬了。
其实美国国内也有人担心这事。在今年三月的公开听证会上,美国的煤炭、农业这些行业都站出来说话了,说短期内根本换不了船。这可不是随口说说,船不像轮胎,坏了拆下来换一个就行。全球航运都是围着现有的船队和航线转的,想随便改动根本不现实。
美国这停靠费一加,很多货物的运输都会被打乱,港口方面的问题会更快显现出来。美国加州的一些港口做过估算,如果这个收费政策全面实施,美国西部港口的吞吐量会明显下降。像洛杉矶、长滩这样的港口,背后可不只是一个码头那么简单,它还连着货物堆场、铁路、卡车运输、仓储、配送等一整套链条,只要其中一环出问题,后面所有环节都会跟着紧张。
等到货运旺季一来,运力变得紧张,货主可不会等美国慢慢调整,人家会用脚投票--换港口、换运输通道、甚至换供应商,这就是市场的本能反应。
过去几年,中美之间每一次所谓的"脱钩""去风险",最后结果都差不多。之前打关税战,反而让中国的内循环能力更强了,制造业也加快了补短板的速度;后来美国搞芯片限制,中国自己的半导体产业链也在一步步往上走。现在轮到航运和造船领域,中国企业还是先一步把风险控制住,重新规划航线,和联盟里的伙伴加强协作,主动把负面影响降到可控范围。这不是什么以退为进的策略,就是把自己能走的路先打通,不被对方牵着鼻子走。
东方海外在中期报告里也说得很直接,美国这笔额外的港口费用会对集团造成较大影响,但现在贸易正在往区域化发展,供应链也在延长或重组,这过程中虽然会有延迟,但也会带来新的机会。只要货物还在运输,航运行业就有空间去重新构建布局。
再从美国港口的角度算笔账,这事可能一点都不划算。洛杉矶和长滩确实是世界一流的港口,效率高、辐射的经济腹地也广,但它们高度依赖亚太地区的货源。一旦亚太的货流掉头转向其他地方,想再拉回来可就没那么容易了,需要反周期投资,需要给出更优惠的运价,还得放松相关政策。
但问题在于,美国造船业的短板不是一年半载能补上的,可港口吞吐量下降却会马上影响港口的收入。等码头工人和卡车司机发现工作时间减少、收入下降,到时候大家讨论的就不会再是"重振造船业"这种宏观愿景了,现实会逼着所有人看清这笔收费背后的成本。
我倒不是否认美国想复兴造船业的愿望,这个想法本身没问题,问题出在选择的方法上。把成本转嫁给外国公司,指望用这种方式逼着订单流向美国,这是对行业供给能力和时间周期的误判。
造船是重资产、长周期的行业,配套产业、专业人才、供应链各个环节都得跟上,就算有了订单,上游的钢材、船舶推进系统、自动化设备也得靠全球采购。把港口变成收费的关卡,或许能起到一点杠杆作用,但根本带动不了整个造船产业的发展。产业生态的基础,不是靠收几笔费用就能建立起来的。
反观中国,长期收益其实已经在慢慢显现了。对区域市场的深耕,会带动国内港口群的升级,像长三角、粤港澳这些地区,本来就有条件向南、向西拓展,成为更强的航运枢纽。非洲和拉美航线的增加,会拉动更多点对点支线网络的建设,国内的装备制造、冷链物流、仓储自动化等行业也会跟着受益。
中国外交部也已经表明了态度,征收港口附加费、对装卸设备加税这些做法,损人不利己,会推高全球海运成本,扰乱产业链供应链,还会加大美国自身的通胀压力,最终让美国消费者和企业受损。这话虽然直接,但说得很准确。如果一个国家的政策工具箱里只有"收费"和"限制"这两种工具,看什么问题都像要钉钉子,那肯定行不通,世界不是这么运转的。产业升级需要时间、配套产业支撑和足够的耐心,不是靠多收几笔费用就能实现的。
这次中国确实做到了先发制人,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一连串实际行动:企业主动调整船队,航运联盟重新规划港口挂靠顺序,政策层面明确表态,市场也用订单投了票。美国的收费政策还没正式开始实施,想要打击的"靶心"就已经挪了位置。
这场较量,我更愿意把它看成一次"逆向外包"--把美国政策带来的风险"外包"出去,把航运的主动权重新掌握在自己手里。对企业来说,这就是活下去、活得更好的办法。
至于10月14号之后,美国这收费政策会不会继续升级,暂时没有更进一步的信息。但有一点可以确定,供应链最怕的就是不确定性,资本也一样。谁能在混乱中保持稳定、给出确定的预期,谁就能在接下来的竞争中拿到"船票"。中国企业这次的动作,正好把"确定"这两个字诠释得很清楚:不赌对方会有善意,不把宝押在一个市场上。
其实美国这套封锁从来压不垮市场,反而往往会逼着行业开辟新航线、找到新港口、结识新伙伴。港口能换,航线能变,只要货物还在流动,生意就不会停。美国把350万美元的停靠费摆在门口,想让中国船只知难而退,结果得到的回应很出乎意料:我们从另一条路走。
世界很大,不只有美国一个市场。当规则被用来制造不确定性,市场就会用自己的选择重新建立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