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某天傍晚,六年级女孩许诺(化名)在自己的房间里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心碎的决定,她服下了家里的药。

外婆是第一个发现情况的人,推开门时,看见孩子侧倒在地上,脸色青紫,旁边的垃圾桶里是一堆空药板。
桌上摊开着练习本,字迹端端正正,看不出任何情绪波动,可就是在那本作业本上,留着孩子的最后话语。
遗书不长,只有短短几行:
妈妈,对不起,我累了,真的不会英语单词,还要被叫去办公室,回家还被你们嘲笑胖,别救我了。
最后一句,让无数人读完都沉默了,12岁的小孩,能写出别救我了,说明她已经向生活投降。这一刻,妈妈的心彻底乱了。她无法接受,也无法相信孩子会做出这种事。
于是,她把最直接的怀疑,指向了学校和英语老师。

妈妈的控诉:老师太严格,女儿被逼出极端道路
妈妈一遍遍翻孩子的聊天,越看越心酸,作业多,英语单词背不下来,被叫办公室觉得丢脸,跟不上节奏怕被批评。
这些在大人眼里不算问题的事情,在孩子心里,却是一座不断升高的墙。尤其是遗书里提到的办公室,让妈妈一口咬定是老师的严苛造成的。
在极度悲痛中,她把学校和英语老师告上了法庭。

老师的回应,我才教了十几天,从没单独批评过孩子,英语老师听到指控时,整个人都懵了。她是一名定向师范生,刚参加工作不久,教许诺只有十来天。
她解释去办公室,是一次叫三四个学生,内容只是辅导作业,没骂人、没体罚、没羞辱,许诺平时很正常,也不畏缩。
校长也证实这个孩子在学校表现活泼,没有谁发现她情绪有异常。她没想到正常教学,最后竟成了别人指责的对象。
法院最终判决:驳回所有诉求
2025年10月,一审判决出来了:驳回家长全部要求。

法院的理由很明确,老师任课时间短,行为属于正常教学,没有证据证明辅导和孩子轻生之间有直接因果关系。
事件发生在家中,学校无法预见也无法干预,官司结束,法律上的责任划清了,但情感上的伤害却无法消失。
老师因为愧疚和压力辞了职,家长依然走不出痛苦。这起案件,彻底没有赢家。
校长说许诺在学校很活泼,可活泼只是表面,孩子的真实情绪,大人往往看不见。

从遗书里能读到些信号,这些话背后,是极强的无力感和绝望。更扎心的是那句妈妈,对不起。
这说明她最怕伤害的,其实就是妈妈。也说明她内心最大的压力,可能来自家里。现在很多家庭都一样,只盯着作业与成绩,却忽视了孩子扛不扛得住。
孩子表面活泼,是怕让大人失望,孩子不敢说难过,是怕被误解为懒惰。最终,不敢说、不敢哭、不敢停。一旦绷断,就再也拉不回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