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海外市场筹备工作的一部分,小米已经从包括德国宝马集团在内的公司聘请了至少五名高管,包括宝马工作了15年的Rudolf Dittrich,宝马前经理Dusan Sarac,前者于去年,后者于今年加入了小米汽车欧洲研究中心。
有汽车行业分析师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行业经验显示,新能源汽车年销量突破 50 万辆后,规模效应方可显著摊薄成本,小米2025年35万辆目标虽未达盈亏平衡线,但较2024年13.6万辆交付量已有质的飞跃。
该名分析师补充称,新能源汽车从量产到盈利平均需5-7年,蔚来、小鹏等新势力仍处亏损状态。小米通过配售股份提前储备"过冬粮草",避免重蹈威马、高合等品牌因资金链断裂出局的覆辙。"海外市场开拓也需要大量的资金,小米汽车的海外扩张已进入筹备阶段,因此除了扩张产能之外,此次配售股份所得资金也有可能用作建设汽车业务经销渠道。"
小米集团高管在业绩会上明确,小米计划国内2025年新增5000家门店,未来建成2万家小米之家;在海外,从已建的500家门店起步,逐步拓展至1万家。
值得注意的是,与小米类似,近期比亚迪也完成了一次 "闪电配售",并且明确435 亿港元融资,将用于自动驾驶算法训练和智能座舱研发,用于在匈牙利建设年产 15 万辆的工厂。
新能源汽车市场正经历"血海竞争",比亚迪、特斯拉等头部企业通过价格战和产能扩张挤压生存空间。
比亚迪通过 "技术自研 + 规模效应" 实现单车成本控制,加速将智驾技术下放到各个价位的车型中,随着特斯拉柏林工厂产能释放,华为 ADS 3.0 系统的量产落地,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窗口期正在收窄。
小米则需在研发投入与产能扩张间寻找平衡点。小米计划将研发投入中的大部分,用于训练自动驾驶算法、优化智能座舱体验,以应对华为鸿蒙智行、特斯拉FSD、小鹏XNGP等竞品的技术冲击。
新能源汽车市场正经历"血海竞争",比亚迪、特斯拉等头部企业通过价格战和产能扩张挤压生存空间。
比亚迪通过 "技术自研 + 规模效应" 实现单车成本控制,加速将智驾技术下放到各个价位的车型中,随着特斯拉柏林工厂产能释放,华为 ADS 3.0 系统的量产落地,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窗口期正在收窄。
小米则需在研发投入与产能扩张间寻找平衡点。小米计划将研发投入中的大部分,用于训练自动驾驶算法、优化智能座舱体验,以应对华为鸿蒙智行、特斯拉FSD、小鹏XNGP等竞品的技术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