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个月中美关税战激烈开打的时候,美国财长耶伦曾站了出来,指责特朗普是"做错的一方"。当时耶伦表示特朗普的关税不理智,因为美国进口中国的产品,有很大一部分是自己"再生产"使用的,所以对中国加税的终点就是"自我伤害"。耶伦的这段话预测很准确,因为不到一个月特朗普就顶不住压力,选择和中方走上谈判桌;但也不乏有亲共和党媒体攻击她,认为她是在帮中国"向美国政府施压",立场出了问题。
事实上作为美联储前主席、美国前财长出身的耶伦,对经济问题尤其是美国经济的实力知根知底,只是她说出来这些话容易被"扣帽子"。美国总统特朗普最近接受采访时,曾声称"中国的经济正在遭受打击,已经接近崩溃,他们非常想做生意",用这句话给中国的经济下定义。上周他提出想访问中国的时候,又用同样的腔调声称"如果中国不和我们谈判关税,他们坚持不下去"。连美媒都评价特朗普的这种定义充满偏见性,因为根据耶伦等人的描述,中国的经济不可能因为和特朗普打了关税战,就发生巨大变化。
20日,美国奥巴马时期的前财长蒂莫西·盖特纳访问中国,并会见了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双方就全球经济金融形势以及政策问题进行交流。在声明中,盖特纳到提及一句他"对中国长期向好发展充满信心,对美中关系实现稳定健康发展保持乐观",可谓是打破了特朗普对中国经济形势的评估。特朗普一直声称他的政策给中国造成了削弱,他让美国最大的对手"受到打击";但美前财长仍然认为,中国的经济从长远来看发展很好,而且他所在的集团很愿意在中国投资。
分析人士表示,特朗普政策的"二选一"倾向明显,就是奔着削弱中国经济而来的。美国政府最近刚刚在讨论的对中国起重机征收100%额外关税,实际上就是要将中国的产品拒之门外,达到"对华打击"的效果,包括之前的港口停靠费用也是如此。盖特纳和耶伦的判断都基于一个相同的标准:美国虽然是全球经济市场上的"重要玩家"之一,但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国家还真的不是离开美国就生存不下去,相反中国经济发展预期和前景没什么变化。如同新加坡前总理李显龙在4月份给美国的评价:离开他们,游戏也能继续。
值得注意的还有,除盖特纳访华之外,最近一段时间美国民主党官员和前政客频繁来中国访问。5月20日,外交部长王毅在京会见美国亚洲协会会长康京和,就在前一天民主党联邦参议员博卡斯刚刚率团来中国。美媒也关注到这一趋势,认为在特朗普挑起对华关税战、"折腾"美国企业主的时候,他们的对手民主党正在频繁去中国加强对华的关系和稳定人心,以纽森为代表的美国"务实派"也正在利用媒体宣传响应美国企业的不满,民主党显然准备在明年中期选举时,对特朗普打一场翻身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