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岛因山地多且地势陡峭、地质破碎,加上地震与台风频繁,使之成为全球堰塞湖中高风险区之一。根据台湾"灾害防救法"及"水土保持法"的规定,堰塞湖的管理主要由台当局负责,核心权责单位为行政机构农业委员会(农委会)下属的林业及自然保育署(林保署),负责堰塞湖的警戒、监测、稳定性评估及紧急应变等事宜。林保署作为上游山林地质灾害的权责机关,需组成项目小组,邀集水利署、水土保持局等单位,评估堰塞湖蓄水体积、溢流风险及下游影响范围,并发布防灾通报。
而地方政府,如县市政府仅在接到行政机构通报后,执行撤离与后续救援,并不具备堰塞湖的直接管理权。这种垂直管理架构旨在整合资源,避免地方单独应对高山偏远地区的复杂地质灾害。虽然这种管理模式建立了跨部会合作机制,但也暴露了在预警时效与地方沟通、资源调配等方面的潜在漏洞,大大降低了整体防灾效能。
如何应对?主要靠"跑"
在这次巨灾面前,林保署是否做到了尽职尽责?台湾时事评论员郭正亮指出,林保署并没有根据堰塞湖溢流的不同程度制定相应的紧急应对措施,且花莲也没有相关的管理权属和处理能力,故只能待命而行,"(之前)你跟我讲没事,我等你告知我危险程度,再配合疏散、安置。可是你告诉我的时候,剩下时间不多了。"
更让人遗憾的是,直到今天(25日)台农业主管部门也没有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在25日上午召开的台行政机构新闻发布会上,对于长期如何有效移除坝体,台农业主管部门负责人陈骏季回应称,他们曾与相关专家讨论过3种方案,分别是爆破、虹吸以及从坝顶开便道降挖。专家认为,爆破绝对不可能,因为坝体位于土石流崩塌地,如果再爆破,可能导致邻近山区更大规模的崩塌;至于虹吸与坝顶降挖,则考虑到坝体结构并不稳定,土石仍松软,且相关人车均无道路可通行,也无法立即处理。

台农业主管部门负责人陈骏季
因此,陈骏季说,专家会议决定以"水位有效监测"来应对。也就是说,如果有危险性,就及早让中下游居民进行预防性撤离。
此外,陈骏季还用一组数据,以证明自己和团队在灾害发生前的"作为"。他说,林保署于7月26日便成立了专家小组,随后共召开过3次专家会议、2次跨部会专家会议,同时这段时间也进行了17次"取像"及坝体与湖水量的分析讨论。
没人性!救灾沦为绿营政治斗争工具
据悉,目前坝体虽已下切约105公尺(105米),但仍蓄有至少1300万吨水量。目前,救灾工作在持续进行中,而且还要防止危险再次发生。就在这么一个关键时刻,绿营却玩起了政治攻讦的把戏。

24日,台行政机构负责人卓荣泰(左)和中国国民党团总召傅昆萁在花莲视察灾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