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京:美国卫星偷拍中国卫星和空间站,中国必须拍回来“取证”

2025-10-23 09:00  观察者网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白玉京】

美方主动挑衅,中方展开反制,成为2025年度的关键热词。大豆之战也好,船舶停靠港口收费之争也好,美国从没占到什么便宜。而不为人知的是,在遥远的太空,中国同样展开了一场无声而尖锐的反制--太空互拍。

今年,美国麦克萨科技公司(Maxar)的"世景军团"(WorldView Legion)卫星率先发布了中国空间站与在轨卫星的高清照片,并得意洋洋地宣称成像效果"前所未有,纤毫毕现"。其空间细节分辨率优于10厘米,几乎能看清航天器的每一处结构细节。这一能力在科研和军事领域都具有难以低估的价值。

美国Maxar公司的"世景军团"卫星拍摄国际空间站(上)与天宫空间站(下)。 图片来源:美国Maxar公司

事实上,这已成为美国厂商的新生意:把原本对准地球的遥感镜头调向太空目标,服务的对象不外乎白宫与五角大楼。

近日,中国长光卫星技术公司不动声色地回应:公开发布了"吉林一号"拍摄的高清影像,对象正是美国Maxar的"世景军团"卫星。对方偷拍中国,我们则正面"取证",这一来一往,将讽刺意味推向顶点,也把太空中的挑衅-反制斗争真实地呈现出来。

美国Maxar公司的"世景军团"卫星拍摄中国"实践二十六号"卫星。 图片来源:美国Maxar公司

当遥感卫星转头看向太空

在大众的印象里,遥感卫星的任务是"看地球":拍摄农田收成、灾害场景、城市夜景乃至军事设施。但当这些卫星把镜头调转方向,不再盯着地球,而是对准太空中的其他航天器时,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非地球成像(NEI, Non-Earth Imaging)。顾名思义,它是利用遥感卫星对轨道目标进行成像,拍摄对象从农田楼宇变成了空间站和卫星。

这听上去像科幻小说里的桥段,但实际上,它正在迅速成为空间技术和战略博弈的新前沿。外层空间的航天器数量正呈指数级增加,仅在近地轨道就有超过一万二千颗卫星在运行,未来十年更可能突破五万颗。单靠传统的地面望远镜和雷达,已经难以满足"看清楚、分得清、跟得上"的要求。NEI的出现,让人类第一次能够从轨道上观察轨道,真正做到"在太空看清太空"。

与对地成像不同,NEI的技术难点在于目标本身同样高速运行。两颗卫星在近地轨道上的相对速度往往达到每秒数公里,如果没有精准的轨道预报和灵活的姿态控制,相机捕捉到的只是一片模糊光点。要想成功成像,必须算准对方的运行轨迹,让自己的卫星在极短时间内机动转身、稳定对准,并通过类似HDR的高动态成像技术,把航天器的细节清晰捕捉下来。这背后是航天控制、光学探测和影像处理等多项能力的集成。

它的重要性首先体现在安全管理上。卫星数量暴涨带来的直接问题是"太空交通",谁和谁在轨道上擦肩而过,哪颗卫星可能失效变成空间垃圾,都需要实时掌握。通过NEI,可以直接为航天器"体检",看清它的外形、姿态以及是否出现损伤,从而为避免碰撞和制定规避方案提供依据。随着太空加油、维修、升级逐渐成为航天发展的新方向,NEI也能在"远程检查"中发挥作用。太空加油风险极高,如果能在对接前先拍清楚目标的接口和展开情况,就能大大降低事故概率。

"吉林一号"成功"拍照取证",拍摄国际空间站(上)和美国的"世景军团"卫星(下)。 图片来源:长光卫星

不得不"拍照取证"

而在大国战略层面,NEI则更加具有敏感的意味。过去,外界常常担心"对方在轨道上到底布了什么东西"。如今这种担心有了全新的解决方案:发射上天的航天器,随时可能被他国卫星"拍照留证"。这种透明度既是一种安全保障,也是一种战略威慑。对于大国来说,它等于是开辟了一条新的情报通道,使太空博弈的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

美国率先把卫星镜头从地球转向太空目标,并高调公布中国空间站与在轨卫星的高清图像。这不仅仅是一张照片的问题,而是一种带有明显政治与战略意味的示威。在航天领域,谁能"看见"对方,谁就拥有信息优势,掌握主动权。Maxar将这类照片包装成技术突破与商业宣传,同时释放给舆论场和政策圈,背后真正的金主是美国白宫和五角大楼。它的潜台词很直接:中国航天器的每一个外部细节,美国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如果保持沉默,就会陷入被动。一方面,这意味着美方在"空间态势感知"上独占叙事权,营造出一种只有美国能看清别人,而别人看不清美国的心理优势;另一方面,这种单向传播会在国际舆论场形成一种印象--似乎中国空间站和卫星完全处于透明状态,而美国航天器却高不可攀。对比之下,中国的形象就会被动弱化。正因如此,"拍回来"并不是可有可无的选择,而是必须的战略回应。

这种回应之所以能实现,并非临时的灵机一动,而是建立在长期的能力积累之上。

"吉林一号"星座从2015年首发至今,已经完成了数十次发射,累计部署超过140颗卫星,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亚米级商业遥感星座。它的基础功能是对地成像,但实际上它早就展现出跨领域的能力。几年前,吉林一号就成功捕捉过在大洋上航行的美国航母,甚至拍摄过高空飞行中的F-22隐形战斗机。这些案例说明,它在高速目标捕捉、动态成像和复杂环境成像方面早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准。今天,当吉林一号将镜头对准太空中的美方卫星时,实际上只是这种成熟能力的自然延伸。

更值得注意的是,NEI并不是猎奇噱头,而是未来太空博弈的关键。传统的遥感以对地观测为主,而在未来的太空安全格局中,空间目标的成像和监测被纳入"空间态势感知"(Space Situational Awareness, SSA)的范畴。谁能够准确识别、跟踪和评估对手在轨航天器的姿态、结构和运行状态,谁就能在潜在冲突中占据前置优势。Maxar的照片向世界展示了美国具备这种能力,而中国的回应同样是在向世界表明:我们不仅能看清地球上的一切,也能在太空中看清对方。这是一次技术宣示,更是一次战略信号。

"吉林一号"组网示意图。 图片来源:长光卫星

结语

NEI的出现,使轨道空间第一次变得"透明可见"。它不仅是航天科研的新工具,更是国家安全和战略博弈的新武器。从太空安全管理到军事威慑,从商业模式到产业链延伸,NEI的分量正在急速上升。谁能掌握这一能力,谁就在未来的太空竞争中占据更大的筹码。

NEI并不只有军事和战略意义,它同样在悄然打开商业航天的新市场。以美国Maxar为例,该公司多次发布国际空间站的高清照片,这类影像不仅在专业圈子引发热议,也被媒体和公众广泛转发,成为展示卫星性能的活广告。对投资人和政府客户而言,这些画面直观证明了卫星的分辨率与捕捉能力,也因此催生出一条独特的商业链路。

对于科研与科普机构,NEI影像同样具备价值。空间站与在轨卫星是人类航天最复杂的工程之一,通过对它们的真实观测,可以为学术研究提供参考,也能成为航天教育、展览展示的绝佳素材。更重要的是,这类影像具备稀缺性和视觉冲击力,天然适合商业传播与国际品牌塑造。

"吉林一号"的最新动作,不仅是对美方的回应,也意味着中国商业航天在这一领域拥有了新的想象空间。未来,NEI完全可能成为一个双重市场:一方面为国家战略提供空间态势感知,另一方面也向社会和产业输送极具传播力的图像产品。这种"战略与商业并行"的模式,或许正是中美太空竞逐的新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