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葬、火葬”不用争了?7月开始统一这样改革,你支持么?

2025-07-02 10:43  头条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深化殡葬改革,推进公益性生态安葬设施建设",这一部署正逐步转化为全国性实践。从今年7月起,覆盖全国的殡葬改革将启动--多元化生态安葬模式将全面推广,逐步打破土葬与火葬的传统争议。

现实需求推动改革推进

据行业相关统计数据,传统土葬每年占用的耕地和林地超185万亩,且这一面积正以每年3.7万亩的速度增长。火葬虽在土地节约上有优势,却因与部分传统观念存在差异,始终伴随讨论,部分地区还出现"火化后土葬"的变相占地情况。当前,我国耕地保护面临较大压力,如何平衡"逝有所安"与"耕地保护",成为需要关注的民生议题。

生态安葬的具体实践形式

多元化生态安葬是改革的核心,具体包括:

• 树葬:将骨灰装入可降解容器埋于树下,待骨灰自然分解后为树木提供养分。大兴安岭地区试点数据显示,每棵树可承载一位逝者,骨灰盒降解后地表仅设柔性纪念牌,实现"以树为碑、落叶归根"。

• 海葬:广东汕头自1998年开展集体海葬以来,累计已有超14万份骨灰回归自然,2024年单次活动就有1857份骨灰撒海。当地政府提供全程免费服务,并为家属发放交通补贴。

• 草坪葬与花葬:漳州等地打造"生命公园",利用荒山瘠地建设生态安葬区,骨灰直接埋入草坪或花坛,不设传统墓碑,仅以小型标识牌标注。

各地出台激励政策

为引导公众接受新方式,多地推出补贴措施:

• 北京:选择骨灰自然葬(树葬、花葬)可获4000元补贴;海葬除免费提供遗体接运、火化等6项服务外,家属还可获4000元安葬补贴,每份骨灰允许6名家属免费随行。

• 广西:7月1日起,将骨灰自然安葬和撒海的奖补标准调整为原来的两倍,每具骨灰奖励从800元提升至1600元,同时免除撒散费用,免费提供可降解骨灰容器及告别仪式。

• 全国性政策:民政部《殡葬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明确,公墓将严格限制墓位面积和墓碑高度,禁止建设豪华大墓,鼓励骨灰格位安葬和生态安葬。

改革中的人文关怀

这场改革不仅是殡葬方式的调整,更体现了社会文明的进步:

• 兼顾传统与现代:在广西山区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允许在合规区域保留土葬传统,同时积极引导生态安葬。

• 科技优化服务:北京、汕头等地开通线上预约平台,提供"一站式"服务,家属可通过手机完成从遗体接运到骨灰安葬的全流程办理。

• 延伸生命教育:漳州的"生命公园"将生态安葬区与文化长廊、纪念广场结合,定期举办追思活动,让生者在自然环境中感悟生命意义。

你怎么看?

当传统"入土为安"的观念遇上现代生态理念,当土地资源日益紧张,这场殡葬改革既带来新选择,也面临观念转变的挑战。有北京市民表示:"看着树苗慢慢长成大树,感觉亲人以另一种方式陪伴着我们。"广西当地居民也认为:"政策让我们既能兼顾传统,又不用为土地问题担忧。"

对于即将全面铺开的生态安葬,你是否支持这种与自然共生的方式?对传统习俗的改变有哪些想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看法,一起探讨如何让生命谢幕更有尊严,让绿水青山更好地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