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时节,济南市进入"三秋"生产关键时期。近期连续大范围降雨天气却为秋收秋种带来严峻挑战。
目前,秋粮作物自南向北陆续收获,针对连续降雨天气,济南立足抗灾抓好"三秋"生产,落实应对技术指导,保障秋收秋种工作顺利进行,确保秋粮由"丰收在田"转为"丰收在手",为明年夏粮丰产丰收夯实基础。
秋收策略
分类抢收与适时晚收并举
连日阴雨打乱了泉城的秋收节奏,田间过湿的土壤让轮式机械难以施展,但农业部门已发布清晰的技术路线图,科学抢收成为应对连阴雨天气的首要任务。对此,我市提出分类抢收减损策略,根据田间实际情况采取不同收获方式。
对已经成熟或接近成熟且具备机械进地条件的地块,及时组织抢收;对土壤墒情过高、轮式机械难以进地作业的地块,调度履带式收获机械进田作业。
对于严重积水渍涝且不具备履带式收获机械作业条件的地块,以及出现玉米倒伏的地块,抢时疏通沟渠,开挖沥水沟,抓紧人工抢收。
适期晚收同样重要。对离成熟尚有一段时间的地块,不宜抢早收获,以免严重影响产量、增加霉变风险和烘干成本。
农技专家指出,要统筹考虑作物成熟度和农机匹配度,发挥当前灌浆温度适宜的优势,充分延长灌浆期,选择适当时期进行收获。这一策略有效平衡了收获时机与粮食质量的关系。
及时干燥保障粮食品质。对已经收获的粮食,有烘干条件的烘干后入库;不具备烘干条件的,广辟场地,做好通风晾晒和天晴抢晒,防止发热霉变,保障粮食品质。
秋种技术
墒情优先与精准播种结合
适墒播种成为秋种工作的核心原则。小麦播种适宜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0%~80%,坚持遵循"播期服从墒情"的理念。
农业专家强调"宁可晚播,也要适墒"的技术路线,确保在适宜的土壤湿度下完成播种作业。
种子处理是预防病害的关键环节。种传和土传病害易在高湿土壤中繁殖扩散,而晚播麦抗逆性差、更易染病。
农技部门指导农户务必做好药剂拌种,坚决杜绝"白籽下地",重点预防茎基腐病、根腐病、纹枯病等。
在预计今年小麦整体晚播的情况下,提出科学应对技术措施。底墒充足适当浅播,要求播种深度3~4厘米,防止播种过深导致出苗偏晚、苗小苗弱;晚播小麦增加播量,10月20日适播期后,播种每晚2天,每亩增加0.5公斤播量,上限控制在20公斤/亩左右。
秋季管理
早抓排涝与病虫防治同步
及时排涝散墒是秋管的首要任务。针对部分地块因降雨出现的积水或淤墒现象,尽早排除田间积水。只要机械适宜下地,尽早通过浅翻旋耕方式,加速土壤水分散发,尽快将待播土壤调整到适墒状态。
市农业农村部门指导各地"宁可晚播,不能烂耕",确保整地质量。加强小麦田管是培育壮苗的关键;要立足管早管好,坚持种后即管;对缺苗断垄的地块及早做好补种;对土壤墒情适宜的地块,做好冬季镇压,压实土壤,保证墒情,防止冻害;对苗情偏弱的地块,结合降雨和浇水,及时施肥,促弱转壮;对土壤墒情变差的地块,及时浇好越冬水,保苗安全越冬。
早防病虫草害是确保丰收的重要保障。田间湿度大易增加小麦苗期病虫害发生风险。农技部门建议针对当地主要病虫害,加强监测防治,科学选用药剂,力争早发现早防控。对小麦草害,坚持春草秋治,在气温适合时,选用对路药剂,抓紧开展化学除草,通过关口前移预防在先,为小麦丰收打好基础。
为应对持续降雨,济南市周边地区已积极调配履带式收获机开展抢收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