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对发展中韩关系有何看法 外交部回应

2025-08-22 19:41  头条

今年8月24日,是中韩建交33周年纪念日,近日有韩国媒体传出消息,称韩总统李在明计划在这个日子派遣一个特使团访问中国。

据韩国媒体的报道,这个特使团里可能包括韩国国会前议长朴炳锡、共同民主党议员金太年等人。至于李在明本人,他24-26日的行程早已确定,将在任内第一次对美国展开访问。

就任总统之初,李在明就曾表态:将以坚固的韩美同盟、紧密的韩美日合作、尽快改善韩中与韩俄关系为基础,展开"实用外交"。

那以后,李在明和美国、日本的互动频繁,却一直没有和中方有太高级别的面对面接触,也没有派遣高级官员来华访问。

中国在宣布9月3日的抗战胜利纪念活动安排时,曾邀请李在明出席,但韩国政府以"日程冲突"为由拒绝。

李在明政府的外交部长赵显,7月底倒是主动致电中国外长王毅,强调"中韩关系不应受第三方影响",并提议"加快推进中韩自贸协定第二阶段谈判"。

但他转头在8月3日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就声称"中国对邻国造成一些困扰",将中国"崛起"视为挑战,认为有必要保持一定"警惕"。

虽然赵显后来的态度转为缓和,提出"求同存异"作为对华关系基调,但他的态度不可能是一时失言,而代表了韩国国内对华的真实认知。

自尹锡悦时期以来,中韩间就积攒了不少的问题需要解决,有些事情电话里显然没法说清,是需要有人当面来沟通的。

那么谁来中国一趟比较合适呢?

韩国政府一度考虑由在国家礼宾序列中排第二的国会议长禹元植,或国务总理金民锡,代替李在明出席中国阅兵活动,但最终还没有定论。

不过这个可能性并没有完全消失,李在明到美国见特朗普之后,一切或许还有变数。

当然,虽然没有高官来到中国,李在明在国内还是做了些有益于中韩关系的事。

8月12日,李在明在国务会议上批评国内反华集会"超出言论自由范畴",并要求政府采取措施制止。此举被解读为向中方释放善意信号,避免因国内情绪影响中韩经贸关系。

此外,韩国也决定从9月29日起全境对华团体游客实行免签,而不是局限在济州岛地区。

考虑到中国2024年11月开始就韩国持普通护照人员试行单方面免签,韩方这种做法其实还没有达到对等的水平,只限于旅游团。不过相对尹锡悦时代的做法,确实赢算是一种改善。

李在明能记得中韩建交纪念日,并且准备在此时安排特使访华,说明他还算有心。但在韩国外交里,最大的是美韩同盟,其他一切都必须基于这个前提。

由于各种意外或者人为的原因,李在明上任以来还没有见过美国总统特朗普,他必须亲自去见一下。

访问美国有两重作用,一来是走完必要的"拜码头"流程,为自己开展其他方向(尤其是对华、对俄)的外交松绑,避免被国内反对势力拿来做文章。

这第二重意思,是可以当面探探特朗普口风,了解他的行事风格,以便在5年的任期里,更好和他开展互动。

之前特朗普没有见李在明,叠加了几个原因。第一或许是李在明是韩国进步派总统,相对在政策上更倾向于自主一些,美方原本就对他们更疏远一些;第二个则是韩国和美国的贸易谈判当时还没有谈出结果,避而不见,也是一种对韩国施压的手段。

但李在明这次去美国见特朗普,仍然不是件轻松的事,贸易协议虽说谈成了,但还面临3500亿对美投资需要细化落实。他去美国必须安抚好特朗普,之后他的政府处理各项事务时来自美国的阻力才会更小。

美国方面对韩国商品征收的15%关税,对于韩国现在的情况来说是雪上加霜。韩国对美汽车出口占其总出口的49.1%,新的关税将直接削弱价格优势。

美韩协议要求韩国半导体企业扩大在美投资,韩国需通过投资换取美国设备的优先供应。这就有导致本土技术外流的风险,同时也挤压了本土研发资金,导致技术上可能更容易被竞争对手赶超。

李在明担任过市长和京畿道的知事,对于产业方面的发展应该是不陌生的。他清楚美国制造的麻烦,韩国只能扛着,但要想找增长点来弥补经济损失,中国的机会或许更多。

为了这个长期目的,派特使团访华只是第一步。当然,中国这边有机会是事实,但中韩如今产业竞争的成分,比前十几年更多也是事实。

韩方面临的问题,并不是说找咱们合作就一定有办法解决。但无论如何,在现在这个阵营对立愈发明显、脱钩断链更难避免的时代,肯派人来沟通,就已经算是一股难得的清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