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网报导,德国发布贸易数据,中国重新坐上了德国最大贸易伙伴的宝座,而把这个位置让出来的,正是主动挑起关税战的美国。今年前八个月,德中贸易总额达到1634亿欧元,而美德贸易额为1628亿欧元,这背后藏着一场由美国亲手点燃的贸易博弈。

谁能想到,去年美国才刚刚终结中国连续八年对德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今年就被打回原形。这一切的转折点,出现在特朗普重返白宫后重启的关税政策。7月28日,美国和欧盟达成的贸易协议里明确规定,对大多数欧洲输美商品加征15%的关税,这记"重拳"直接砸在了德国经济的软肋上。
德国最受伤的当属汽车产业。作为德国出口的"王牌",汽车、机械和化工产品向来是对美贸易的主力。可关税落地后,这些产品在美国市场瞬间失去了价格优势。德国汽车工业协会第一时间发出警告,称这会"每年给德国汽车产业造成数十亿损失,还会在转型关键期添堵"。果然,两天后梅赛德斯-奔驰就交出了一份惨淡的成绩单: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从61亿欧元暴跌到27亿欧元,降幅高达56%。

不止奔驰,整个德国工业都在承受关税的重压。今年前八个月,德国对美出口同比骤降7.4%,只剩996亿欧元。到了8月份,单月出口同比跌幅更是飙到20.1%,创下四年多来的新低。更要命的是,只要关税威胁还在,德国对美出口短期内根本没法复苏。
美国关税就像一把"双刃剑",伤了德国的同时,也在扎自己。德国经济研究所的报告早就算出,未来四年美国的"对等关税"可能让德国损失2900亿欧元,可美国自己也没捞到好处。《欧亚评论》的文章指出,要是特朗普的关税计划全面生效,2025年美国实际消费会下降2.4%,GDP收缩2.6%,还会丢掉数百万个工作岗位。更讽刺的是,美国对很多征税商品根本不生产,比如矿物、咖啡,最后买单的还是美国普通消费者,关税本质上就是加在他们身上的税收。

反观德中贸易,虽然也有波折,却展现出十足的韧性。今年前八个月,德国对华出口确实降了13.5%,跌到547亿欧元,但德国从中国的进口却涨了8.3%,达到1088亿欧元,一增一减之下,双边贸易总额稳稳超过了美德贸易。这背后是两国产业的深度互补:德国需要中国市场消化高端制造产品,更离不开中国物美价廉的中间产品和消费品;中国则能从德国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这种互补性可不是关税能轻易打散的。
美国或许没意识到,它挑起的贸易战正在动摇自己的盟友根基。过去德国对美贸易顺差持续了33年,2024年顺差还创下698亿欧元的新高,可现在德国企业已经在重新规划全球布局。德国工商大会的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受访企业打算减少对美贸易,四分之一的企业要暂停或取消在美投资。宝马集团就直言:"自由贸易对我们太重要了,加关税最终会损害消费者利益,阻碍创新。"

更严重的是,美国的保护主义正在改写全球贸易格局。曾经紧密的跨大西洋贸易纽带,如今满是裂痕。德国多次强调要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而中国作为稳定的贸易伙伴,自然成了德国的重要选择。这种转变不是偶然,当美国动辄用关税施压、政策朝令夕改时,中国始终坚持自由贸易,这种稳定性正是企业最需要的。
再回头看美国打贸易战的初衷,说是为了保护本土产业、减少贸易逆差,可结果却背道而驰。德国企业在美投资减少,美国工人可能因此失业;美国消费者要花更多钱买东西,生活成本上升;曾经的盟友转头找新伙伴,美国的全球影响力也在下滑。特斯拉在德国的遭遇就是个缩影,今年2月德国纯电汽车注册量涨了31%,特斯拉却暴跌76%,美国车企的竞争力正在被关税政策削弱。

这场全球关税战到底谁能赢?现在还不好说,但有一点已经很明确:贸易战没有赢家。德国正在用实际行动投票,当美国把贸易伙伴往外推时,中国用开放和稳定接住了这份合作。
毕竟全球经济早已是你中有我的"共同体",靠关税筑墙、搞对抗,最终只会把自己困在墙里。美国亲手把德国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让给中国,或许正是给全球贸易敲了个警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