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俄罗斯战地记者访问了乌克兰东部前线的一支突击小分队。这支部队的小排长对记者称,他们在14天的战斗中伤亡惨重。当初队伍里一共有40人,但14天的战斗后就只剩下了3人存活,伤亡率超过伤亡92%。
▲前线俄军
尽管从整个战线上来看,俄罗斯正在积累越来越多的优势。但是聚焦到一些小股部队身上,他们的伤亡情况惨重的令人难以想象。根据7月份俄罗斯国防部的相关通报,其称乌克兰军队7月份以来的几乎每个单日损失,都保持在1200~1400人左右。但反过来,乌克兰国防部的说法也非常类似,同样称俄军每天阵亡、重伤、失踪的人数达到了4位数。
▲前线俄军
"日均伤亡上千人",这个统计数字和特朗普之前的说法也几乎一模一样。显然俄乌战争已经变成了一场"绞肉机"式的大战,血腥程度超过了俄罗斯20世纪以来的任何一场冲突。前线伤亡之所以如此惨重,和无人机的大规模应用分不开关系。无人机可以对士兵进行精准打击,往往1~2发就可以夺人性命。19世纪的美国内战期间,大约每520发子弹才能打死一人。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火炮成为了主要的杀伤手段。有60~70%的前线士兵因火炮伤亡,但是也需要50~100发才能导致一人死亡。子弹的杀伤效率则进一步降低,提高到了1万~2000万发。
▲俄军装甲部队遭遇无人机袭击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火炮和航空炸弹都成为了杀伤敌军的重要手段,约有70%的二战士兵因为这些而伤亡。由于火炮精准度的提高,每大约30~50发炮弹就可以导致一人阵亡。但是到了俄乌战争统计数据显示,大约每10发炮弹就能导致一人伤亡。无人机的杀伤效率,则几乎是1比1,这在以往的任何战争中都没有出现过。
▲俄军溃逃
无人机的出现,某种程度上在宣告着苏联军队以及俄军一直奉为圭臬的"大纵深作战理论,"几乎快要到了破产的程度。该理论提出于上世纪30年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得到了充分的检验,简单来说,它的核心要点就是强调多层次进攻,要充分结合步兵,装甲部队,火炮,航空兵的各项优势,共同突破前线,并向对方的纵深推进。然而无人机的出现大幅提高了战场的透明度。哪怕是商用无人机,都可以实现实时侦察,很快发现敌方的具体位置,调动情况和后勤布局线。传统大纵深理论所依赖的"隐秘突击",几乎已经无法在这种情况下实现。
更可怕的是过去苏联和俄军非常严重的装甲突击,似乎也已经不奏效了。在俄乌战场上我们已经看到了太多的例子,显示由反坦克地雷阵、"标枪"反坦克导弹、无人机组成的拦截机械化部队突击的网,反反复复成功阻滞俄军的行动,并且让俄军在这一过程中损失惨重。
▲俄军装甲突击战术已经相当过时
俄军的惨重损失,对于解放军来说是一个非常珍贵的参考。俄军在乌克兰的高伤亡,来源于战略误判、战术不佳、后勤缺陷等多个方面。比如在一开始俄军就高估了自己速战速决的能力,结果被迫陷入了一场持久战中。必须以一个国家的力量,来对抗几十个国家的军事武器。在战争初期,俄罗斯军队对于无人机似乎还并不上心。直到后来才在前线突击部队中加入了专用的无人机小分队,显示出战术上相当僵化的一面。
就在前段时间解放军在军事演习中,已经在基层的摩托化步兵部队中,普及了机械战狼和无人机。之所以这么做,和考察俄乌战场的实践一定有关。俄军的高伤亡,提醒着解放军,未来的战争必是AI的战争,无人化的战争。只有未雨绸缪,才能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