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劝中国:不用造轰20了,多造些导弹,专打美军基地就行

2025-09-20 19:06  头条

美国《NSJ》9月19日刊文评论中国轰-20,认为中国实际上并不需要这种高成本的平台,只需将资金集中投入"航母杀手"类的导弹,专打关岛、美军基地、前沿机场和航母打击群,既经济又高效。

此外,文章还提到,中国是受到"午夜之锤行动"刺激才加快轰-20建设进度。

"午夜之锤"是2025年美军对伊朗核设施的空袭行动,而轰-20的立项与研发最晚可追溯到2016年,甚至有军工系统回忆称早在2000年代初就已着手布局,属于空军体系长期推进的项目,并非对某次事件的短期回应。

不过文章也肯定了轰-20的重要性,认为有可能先于B-21服役,将产生重大战略影响。

渲染图

中国为什么需要轰-20,答案是很明确的。

导弹是打击手段,轰炸机是威慑平台。

这两者的战略功能并不重叠,更不能互相替代。

导弹的使用具有一次性、高决策成本、不可逆、缺乏可控升级空间的特点。

无论是陆基弹道导弹还是空射滑翔弹,一旦发射就是战争行为,而无法用作模糊威慑或政治施压。

而轰炸机则完全不同,它可部署、可撤回、可临界巡航、可挂载多种武器,是一种进可攻、退可守的灵活工具。

更重要的是,轰炸机本身就是一种可见的存在性威慑,不发一弹也能制造巨大政治信号。

轰-20未来将具备全球投送能力、空中加油、隐形突防、挂载核巡航导弹乃至高超声速弹药的潜力,它不只是核三位一体中的补缺者,更是多任务空中打击体系中的压舱石。

即便有了"惊雷-1",让中国空基核威慑有了质变,但不代表不需要轰-20了,没有轰炸机,核威慑就少了一种可控的手段。

美国轰炸机

需要强调的是,中国造轰-20不是造出来给谁看的。

它的存在,是为了让中国军队在最坏情况下拥有不对称打击的能力,让国家在面临极端压力时有多一手选择,让对手在制定冲突升级路径时始终要考虑一个不确定因素--空中突防的轰炸机是否已经在接近中。

在当今全球军事力量演变趋势中,大国都在构建体系之战的能力,而不是靠某一种单一武器扭转胜负。

轰-20是这个体系中的核心节点之一,它与导弹、预警、指挥、空中加油、卫星导航、电子战、甚至人工智能目标识别系统一起,构成未来中国战略空军的脊梁。

轰炸机的意义也在于它的部署不可预测性:陆基导弹藏在哪里,大致能估算;核潜艇位置虽然神秘,但调动慢、响应周期长;而空中轰炸机的起飞时间、航线选择、挂载方式都可以灵活调整,这种不确定性反而让敌人投鼠忌器。

正因如此,轰-20不是一种展示性的肌肉,而是一种实用性的沉默力量。

它不一定出现在镜头里,也不一定每年试飞通报,但它必须存在,而且必须在关键时刻能被用上,这才是它存在的全部意义。

美国轰炸机

文章实际上也是承认轰-20的意义的,而且认为如果中国的轰-20真的先于美国的B-21服役,这将不仅是一个装备时间表上的领先,而是战略格局上的一次重大反超。

美国长期以隐形空军优势压制其他国家,B-2轰炸机在冷战后近三十年里始终无人可敌,B-21原本计划于2025年之后逐步替代前者,保持战略空军代差优势。

而如果轰-20先服役,就意味着中国率先跨入了第六代隐形战略轰炸机时代,这是对美国霸权体系的直接冲击。

它表明,在战略空军这一决定未来制胜方式的维度上,中国不再是追赶美国的落后者,而是成了引领者,那将意味着--这个时代已经不是美国独占制空逻辑的时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