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两天重锤4国 美专家称中国将成下一个世界领导者

2025-08-16 15:16  头条

2天之内,中国连续对4国采取贸易反制措施,日本发起针对性报复。与此同时,美专家直言,中国将是下一个世界领导者。那么,中国此次出手反制,释放出怎样的信号?美专家又说了什么?

近日,中方先后对美国、立陶宛、加拿大和日本发起了反制,理由和措施各不相同,但表达的态度颇为一致。先说美国,据路透社报道,美国在出口的高端AI芯片中,秘密植入追踪装置,监控是否流向中国,并计划要求芯片企业植入定位技术,从源头限制中国的算力发展。此前,美国已经限制英伟达、AMD等公司向中国出售高端芯片,这次更进一步,试图通过硬件锁死技术路径。

但中国并没有被动接受,监管部门直接约谈英伟达,要求解释H20芯片的安全漏洞,并在对方无法提供有力证据时,果断要求国内企业避免使用这类芯片。这不仅是安全上的防护,更是倒逼国产替代的加速。

再说立陶宛,之前欧盟在对俄罗斯第18轮制裁中,将中国两个银行列入清单,于是这一次中方直接对等反制,将两家欧盟银行列入反制清单,禁止境内任何机构与其进行交易。这两家银行都位于立陶宛,后者近年来频频在涉台问题上挑衅中国,甘当反华急先锋。可以说,中国的反制直接而明确:谁跟随美国对中国出手,谁就必须付出代价。

而中方对加拿大的反制力度同样不小。8月12日,中国商务部初裁认定加拿大油菜籽存在75.8%的倾销幅度,并决定实施临时反倾销措施。加拿大油菜籽出口高度依赖中国市场,每年价值数十亿美元,这一裁定直击加拿大农业命脉。理由也不难猜:过去一年,加拿大跟随美国对中国电动汽车、钢铁等产品加征关税,并在政治上不断配合美国抹黑中国,反倾销调查可以说是合规且针对性极强的回击。

最后则是针对日本和加拿大的卤化丁基橡胶,这是一种用于疫苗瓶塞等领域的高端材料。中国初裁认定两国相关产品存在倾销,分别裁定加征26.2%至40.5%的关税。本身印度也在其中,不过因出口量极小被终止调查,但加拿大和日本无从规避。尤其是日本,近年来在稀土、能源等领域积极配合美国对华施压,当下可谓咎由自取。

不难看出,这些反制行动背后有着统一逻辑:中国不主动挑事,但也绝不会容忍任何国家以损害中国利益为代价,去换取美国的所谓"好处"。我商务部多次强调,中方使用贸易救济措施一贯审慎克制,但面对挑衅,一定会依法反制。这四国的遭遇,实际上是对其他蠢蠢欲动国家的警示。

几乎同一时间,美国著名金融专家梅拉梅德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将是下一个世界领导者。资料显示,梅拉梅德是国际金融界的重量级人物,被誉为现代期货市场之父,曾担任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主席。他长期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强调全球化的重要性。在接受《日经新闻》采访时,他批评美国政府特别是特朗普的经贸政策,认为过度保护主义不仅会分裂国家,还会破坏国际规则。

梅拉梅德明确指出,美国当前的全球地位,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美元作为储备货币的特殊地位,而这种优势并非永恒,中国具备成为下一个世界领导者的潜力。那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判断?答案在于中国的综合实力和战略定力。中国的人口规模、教育体系和产业能力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从高铁、5G到新能源,中国在多个领域实现了技术突破和规模化应用。制造业增加值已超过美日德总和,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DP也早已超过美国。

与此同时,中国并未采取单边主义路线,而是积极参与和推动多边贸易体系,利用WTO规则维护自身权益。这让中国在全球产业链和贸易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正如梅拉梅德所说,霸权更迭不会通过战争,而是生产力和制度优势的自然转移。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国际竞争将更多集中在规则制定、科技创新和市场整合能力上。中国的优势在于稳健的政策执行力和庞大的市场内循环能力,而这正是长期竞争中最关键的基础。对于那些仍幻想通过牺牲中国利益来讨好美国的国家,加拿大和日本的遭遇就是现实的警示。规则面前,中国会耐心沟通,但如果被迫反击,那么手段一定是直接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