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短短几天,印度的外交动向就像夏季雷雨,说变就变。
先是防长辛格访华大谈"永久划界",再是外长苏杰生连番示好,说中国是印度"最大邻国",还在美国媒体前撇清与中国对立的说法。
与此同时,莫迪一声不吭就出访,登上专机前还特地表态要深化金砖国家合作。
一连串动作让人不禁发问:这还是那个天天嚷着"边境威胁"的印度吗?
"突然谈划界",到底图个啥?
在2025年6月那场在中国青岛举办的上合组织国防部长会议上,辛格突然来了个"变脸":主动向中方提出"希望制定永久划界路线图"。
一句话听起来挺和平、挺建设性,仿佛两国之间只要画条线、签个字,就能握手言和。
可问题是,中印边界争议,不是画个圈那么简单。
加勒万冲突、拉达克地区强建工事,可都还历历在目。
当年主导修建边境公路、部署高原重兵的,就是辛格这位"说划界"的防长。
如今换个口气,讲起"永久划界",难免让人怀疑其动机。
是真想和平,还是"谈合作、占便宜"那套老把戏又来了?
中国没有直接拒绝,但也没贸然答应,只强调"边界问题不能代表全部中印关系",话说得委婉但坚定。
我们不是怕谈,而是不吃"只谈不做"的甜言蜜语。
要知道,中印的边界分为三段。
东边这段恰好是西藏的藏南,而印度非法占了9万平方公里,那可是中国的"心头肉"。
而中间这段包括锡金与不丹之间的洞朗高地,印度当年在那里硬插一脚,引发严重对峙。
西边这段则是拉达克一带,2020年加勒万冲突就是那儿爆的雷。
中印虽然早在2005年就谈妥了"政治指导原则",但后续的边界框架谈判一搁就是十多年,最后"实际划线"压根就没启动过。
要真划界,那可不是一句"我们愿意"就能解决的。
那印度为什么突然愿意谈划界了呢?说白了,是扛不住了。
一方面,印军在高原地带驻扎多年,军费开销惊人,军官身心俱疲。
印媒早就曝出,大批中层军官申请退役,理由不是别的,就是"驻守太久、家庭破裂、身体吃不消"。
士气这种东西,一垮就是全盘皆输。
另一方面,印度的"国产替代"政策砍断了自己产业的命脉。
制药、电子、通讯……哪个不是靠中国的原材料和设备?
你说不买中国货,可你国产货产不出来、也卖不出去,最后苦的是老百姓,气的是本国企业。
再加上西方靠不住。
莫迪政府本想"押宝"美国,结果特朗普回锅,第一件事就是向印度征重税,还明确表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你,没戏。
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印度才知道,和中国硬顶的代价,远比他们想象的沉重。
所以这次"划界论",听起来像是示好,实则更像找台阶下,给自己松口气,也给国内一个交代。
"最大邻国"的告白,是心声还是套路?
如果说辛格的"划界"是一记前奏,那么紧接着的,是外交部长苏杰生的"深情表白"。
2025年6月22日,他在接受采访时突然改口称中国是它们最大的邻国,还说希望"稳定中印关系"。
这话从一个过去常在国际场合"敲打中国"的老练外交官嘴里说出来,意味不浅。
更罕见的是,他在6月30日接受美国《新闻周刊》采访时,居然公开反驳了"印美联手对抗中国"的说法。
他说,把印美关系定义为"反华联盟",是"严重误导",印度坚持"战略自主",要在美中之间走出自己的道路。
这态度的变化,可谓天差地别。
过去,苏杰生一直是"鹰派代言人",几次公开指责中国,现在却在美国媒体面前替中国澄清,实属罕见。
原因也不复杂--印度再硬,也没法搬走中国。
地理决定命运,这句老话在中印关系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咱们一衣带水,边界若不稳定,别说发展合作,连"喘口气"都难。
但我们也不能忘记,这些年印度在边境上做的那些"骚操作"。
修路、建哨、挑衅、对峙……
一句"最大邻国",无法洗清旧账,但至少是重新打开对话窗口的钥匙。
只要印度这次不是"说一套做一套",中国也愿意给机会。
但话说回来,口头示好容易,真正落地,才是真章。
莫迪高调出访,"金砖"成新欢?
正当辛格访华、苏杰生交底之际,2025年7月2日,莫迪悄悄登机,开启了为期八天的五国之行,最重头的一站:金砖国家峰会。
在启程前,莫迪不忘抛出"金句":
金砖是"全球南方合作平台",是"多极世界的支柱",印度将深化在金砖、非盟、加勒比共同体等多边机制中的合作。
听着这话,熟悉国际关系的人都知道,这和一个月前美方对印度的"警告"形成了鲜明对比。
当时,美国才刚刚对印度发号施令,让他们少买俄罗斯的武器、少掺合金砖会议。
甚至借助关税问题施压,试图逼印度在中俄美之间"选边站"。
而现在,莫迪不仅亲自参加金砖峰会,还要访问巴西、加纳、阿根廷等多个"全球南方"伙伴。
这就是给美国的"外交打脸"。
为什么莫迪敢这么做?
因为他终于明白,金砖国家才是印度"捞好处"的战略平台。
首先,金砖机制已扩容,不再是中俄印巴南非"五人帮",而是包括沙特、伊朗、埃及等11国的"全球南方联盟"。
在这个新舞台上,印度能抢资源、扩影响。
其次,美国的"霸主气"让印度不舒服。
该交保护费时要你交,该禁俄油时要你禁,但真正拉你一把时,又常常推三阻四。
印度明白,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再者,从国内选举角度看,莫迪需要塑造"全球领导人"的形象,为2026年选举加分。
参加金砖峰会,比单纯访问华盛顿更能展示"独立自主大国"的姿态。
印度外交部也证实,此次莫迪将就全球治理改革、AI监管、气候问题、全球金融等话题发言。
这些议题,正好也代表了"全球南方"的共同诉求。
中方对此也表达欢迎。
几天之间,印度的外交动作突然热情如火。
中国当然愿意看到一个理性、愿谈合作的印度,但我们也记得过去五年的摩擦与教训。
边境问题,不是你说两句好话就能解决的;合作关系,也不是你来就欢迎、你走就关门。
但正如王毅所说:"龙象共舞才能共赢。"
只要印度愿意踏实、平等地解决问题,中国永远愿意坦诚相待。
但态度可以柔和,底线必须坚硬。
我们更要稳住自己的节奏--不被拉拢,不被利用,更不被挑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