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万元一针的高潮针是擦边球还是智商税?

2025-04-28 13:59  头条

近日,一款标价近万元的"高潮针"医美项目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其宣称通过PRP技术提升女性性功能,但国家药监局备案信息显示,该产品获批范围仅为骨科辅助治疗,涉嫌超范围宣传与使用,引发"智商税"争议。

"高潮针"实为富血小板血浆(PRP)技术的商业化包装。PRP通过离心提取自体血液中的生长因子,用于组织修复,在骨科、创面治疗中已有应用。然而,近年来医美机构将其引入私密护理领域,宣称注射后可提升阴道敏感度、改善性体验,单针价格高达3000-15000元,疗程复购率达65%。

细节与争议:合规性存疑,概念股跟风炒作

1. 宣传与审批严重不符

广州远想生物旗下品牌"丽芙莎"是"高潮针"的主要推广方,其产品注册证(国械注进20163662219)明确适用范围为"制备自体富血小板血浆用于骨科手术辅助",而实际宣传却强调"修复阴道褶皱、提升性功能"。类似产品如瑞士瑞珍、韩国瑞维等获批范围也仅限于创面修复或骨科,无一涵盖医美私密领域。

图片来源网络

丽芙莎产品注册信息。图片来源:国家药监局官网

2. 第三类医疗器械的高风险滥用

PRP制备装置属于第三类医疗器械,风险等级最高,需严格按获批范围使用。超范围应用可能引发感染、组织病变等风险,且长期安全性缺乏数据支持。山东省民营整形美容协会曾预警,此类宣传涉嫌欺诈,消费者可依法索赔。

3. 资本狂欢与社交平台推波助澜

"高潮针"在小红书等平台通过"体验分享-种草引流"模式迅速走红,相关笔记超10万篇,北京、成都等地三甲医院一度预约爆满。与此同时,天原股份、德美化工等参股远想生物的概念股股价飙升,三日涨幅超9%。然而,医美业务对上述公司业绩贡献微乎其微,炒作背后风险隐现。

多方观点:是"刚需"还是"陷阱"?

支持者:部分用户反馈"敏感度提升""漏尿改善",认为其满足产后女性、30+人群的生理与心理需求。

质疑者:医美业内人士直指其为"智商税",PRP疗效在私密领域缺乏权威临床验证,高价源于营销包装。

法律专家:超范围使用违反《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若造成损害,医疗机构需承担赔偿责任。

行业反思:监管空白与消费者教育

此次争议暴露出医美行业两大问题:

1. 技术滥用与监管滞后:企业利用医疗器械的宽泛审批,通过"擦边球"话术拓展适应症,而监管部门对新兴医美项目的追踪不足。

2. 消费者信息不对称:社交平台的"软文营销"混淆科学概念,部分机构利用女性健康焦虑牟利,亟需加强科普与风险提示。

"高潮针"的爆火,既是女性健康消费升级的缩影,也折射出医美行业盲目追逐热点的乱象。未来,监管部门能否细化医疗器械应用边界?消费者又该如何辨别"黑科技"与"真科学"?当资本退潮后,留下的是行业进步,还是又一地鸡毛?答案或许需要时间验证,但理性选择与合规诊疗,始终应是不可逾越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