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德莱恩(资料图)
其三,俄乌冲突的外溢效应让欧洲承压。能源价格波动、通胀压力未消、难民问题持续,欧洲急需外部支持。中国在乌克兰危机上的"劝和促谈"立场,本就是稳定局势的关键力量,欧盟若一味施压,只会让自己在冲突解决进程中更被动。
回到制裁本身,中方的态度很明确:反对单边制裁,更会坚决维护企业权益。欧盟所谓"与俄军事行动有关"的理由,既无国际法支撑,也无实际证据,不过是借题发挥的政治操弄。这种做法不仅损害中资企业利益,也会削弱欧盟自身的国际信誉--毕竟,用"莫须有"罪名打压他国企业的行为,和某些国家的霸权行径并无二致。
值得注意的是,中方在回应中特别提到"中欧、中俄企业正常交往合作不应受到干扰和影响"。这句话传递的信号很清晰:中国不会因外部压力限制正常合作,但也不会任由无理制裁损害自身利益。欧盟若真想推动中欧关系健康发展,就该停止这种"一边谈合作、一边设障碍"的做法,回到相互尊重、平等对话的轨道上来。
从记者会到会晤,时间线紧凑,事件关联紧密。欧盟的"制裁"与"访华",本质上是其在复杂国际局势下的矛盾选择--既想跟随某些国家的脚步对华施压,又不得不面对与中国合作的现实需求。这种矛盾,最终需要欧盟自己给出答案:是要继续搞政治操弄损害双方利益,还是通过平等协商推动合作共赢?
冯德莱恩(资料图)
中方始终敞开对话大门,但对话的前提是相互尊重。正如外交部发言人所说,中方将采取必要措施维护企业正当权益。这不是威胁,而是对自身利益的合理捍卫,也是对国际规则的基本坚守。至于欧盟领导人即将到来的访问,能不能谈出成果,关键要看欧方能否真正放下偏见,以务实态度对待中欧关系。
欧洲试图以自身规则主导国际秩序,而中国坚持走自主发展道路,主张各国平等协商解决问题。这种理念上的分歧可能引发欧洲内部对对华政策的争论,部分国家可能会重新审视与中国的合作关系。
冯德莱恩此次访华,既是一次危机管控之旅,也是一次战略试探。她带来的不仅是关税谈判清单,更是欧盟在21世纪大国博弈中的定位焦虑。中方的回应,将直接影响中欧关系的未来走向,也将决定"战略自主"究竟是欧盟的政治口号,还是能真正落地的地缘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