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复试时间(6月上中旬)临近,网友已经脑补出年度大戏:"黄晓明走进考场,三位导师齐刷刷起立:晓明哥请坐!""建议增加即兴表演题:用明学理论分析《演员的自我修养》。"不过调侃归调侃,上戏招生办严肃回应:申请-考核制看重学术潜力与实践经验,晓明哥提交的《中国合伙人》《无问西东》等项目运营案例,可比论文实在多了。
中央戏剧学院李教授一针见血:"别把考博当洗白工具!梅丽尔·斯特里普读耶鲁戏剧硕士时,可是实打实交了毕业大戏。"但他也承认:"当行业从流量狂欢转向内容为王,学术背景确实能加分。"有趣的是,某教育博主扒出黄晓明早年采访:"我始终觉得自己是个学生。"这话现在听起来,竟有点细思极恐。
这场考博风波像面照妖镜,照出行业两极分化:一边是"九漏鱼"明星把"到此一游"写错遭群嘲,一边是黄晓明们用实际行动打破"演员靠脸吃饭"的魔咒。某编剧朋友感叹:"以前剧组最烦演员改剧本,现在倒好,博士演员直接给你上表演理论课。"
当47岁的黄晓明还在为梦想冲刺,那些把"躺平"挂嘴边的年轻艺人,是否该反思:在观众审美迭代加速的今天,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或许正如某杂志评论:"黄晓明考博不是终点,而是内娱从流量崇拜转向专业主义的起点。"这场学术与名利的博弈,我们且看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