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那个穿着花棉袄在春晚舞台上蹦跶的贾玲,今年突然消失在各大卫视春晚名单里。这事儿跟热搜上她暴瘦100斤的消息搁在一块儿,就像往油锅里泼了盆冷水,炸得全网直冒火星子。
一、春晚的"流量密码"早就更新换代了,现在春晚导演组挑人就跟姑娘挑口红似的,色号变得比翻书还快。十年前要的是能逗乐全国观众的"开心果",五年前流行自带流量的"小鲜肉",这两年突然改追"实力派老戏骨"了。 就拿去年某卫视春晚来说,开场歌舞直接上了八个当红流量明星,收视率噌噌往上涨。可这些年轻艺人往台上一站,就跟批量生产的机器人似的,笑都像用尺子量过的。反观贾玲这种自带烟火气的喜剧人,现在倒成了"稀有物种"。
二、贾玲将"狠劲"全然用在了刀刃之上。《你好,李焕英》那会儿,她能在片场连续熬三个大夜,现在为了新电影《热辣滚烫》直接暴瘦成"闪电侠"。您要觉得她这是单纯减肥可就错了--这是明晃晃的职场转型宣言。 现在的贾玲早不是当年靠扮丑搞怪吃饭的小品演员了。人家现在是手握54亿票房的女导演,是能带着张小斐杀进电影圈的女老板。春晚舞台对她来说,就像清华学霸突然回去做初中练习题,既没挑战性又耽误工夫。
三、观众的口味变得比川剧变脸还快 前些年大伙儿就爱看贾玲在台上自黑:"我没对象是因为男人都把我当兄弟。"现在刷短视频看见个200斤姑娘跳舞,评论区能冒出好几万条"姐妹好自信"。可转头看见贾玲真瘦了,又有人说"还是胖着可爱"。 这事儿邪门就邪在:观众既要明星保持本色,又嫌弃人家没突破;既要看专业表演,又巴不得明星24小时直播私生活。贾玲这波暴瘦操作,就跟走钢丝似的,瘦了被说"失去特色",不瘦又被嘲"身材管理失败"。
四、娱乐圈的"丛林法则"悄悄升级了 现在混娱乐圈光会演小品可不够,得是"六边形战士"。您瞅瞅沈腾,综艺电影两手抓;看看岳云鹏,相声影视两开花。贾玲这波操作明显是看准了赛道--电影导演可比小品演员值钱多了。 有个圈内朋友跟我透露,现在春晚给喜剧演员的酬劳,还不够明星团队置装费的零头。贾玲工作室现在接个商业代言,抵得上在春晚演十年小品。换作是您,是愿意大冬天熬夜排练三个月,还是舒舒服服坐在导演椅上喊"咔"?
五、暴瘦背后的"阳谋"与"无奈" 别以为贾玲这100斤是白减的。《热辣滚烫》剧组放出的花絮里,她举铁举得青筋暴起,吃饭精确到克数计算。这哪是减肥?分明是把自己活生生变成行走的电影宣传片。 可您别忘了,42岁的人这么折腾身体,医生看了都得摇头。贾玲自己说过:"每次站在体重秤上,都感觉在跟过去的自己告别。"这话听着励志,细品全是娱乐圈中年女演员的辛酸--不转型等着被淘汰,转型就得扒层皮。
六、春晚和贾玲的"双向选择" 说到底,不是春晚不要贾玲,是贾玲不需要春晚了。就像当年赵本山离开春晚舞台,不是江郎才尽,是人家找到了更广阔的天地。现在贾玲的战场在电影院线,在资本谈判桌,在导演监控器前。 那些喊着"贾玲不上春晚没年味"的观众,转头就在大年初一抢着买《热辣滚烫》的电影票。这年头观众的注意力金贵得很,春晚的流量早被短视频平台分走大半,聪明人都知道要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贾玲的消失表明了,一招鲜吃遍天早就行不通了要么像沈腾那样成为"快乐代名词",要么像吴京那样变身"硬核IP",最怕卡在"喜剧演员"的标签里动弹不得。
不管怎么样,小宋还是希望以前那个快乐的胖女孩永远开心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