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刚过,天气愈发酷热难耐,仿佛整个世界都被放进了巨大的蒸笼。"大暑小暑,上蒸下煮",这句农谚真是生动地描绘了此时的天气状况。在这炎炎烈日下,人们都盼望着立秋能带来一丝凉爽。随着时间的推移,节气即将更迭,下周就要迎来立秋了。您知道立秋在节气和气候方面有着怎样的特点吗?
三伏天通常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今年的三伏天只有30天,初伏从7月20日开始,到7月29日结束;中伏从7月30日起,一直持续到8月8日;末伏则从8月9日至8月18日。而大暑节气在7月22日,正处于初伏期间,这也难怪天气如此炎热。接下来的立秋,就像在酷热中人们期盼的一丝曙光。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虽然从节气上来说,立秋标志着秋季的开始,但实际上,立秋并不意味着炎热会立刻消散。它往往是夏秋交替的过渡阶段,天气依然炎热,民间还有"秋老虎"的说法。自古以来,立秋就有着丰富的习俗,比如"贴秋膘",人们会在这一天吃炖肉等美食,以弥补夏天因炎热而失去的胃口和体重;还有"咬秋",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桃子等水果,寓意着咬住秋天,祈求健康。
今年8月7日立秋,对应的农历时间是闰六月十四。仔细分析今年立秋的情况,会发现它有几个与往年不同的独特特点,这些特点在农谚中也有着相应的预示,让我们一起来提前了解一下。
一、今年是晚立秋
民间判断立秋早晚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按照具体时间来区分,如果立秋节气落在中午12点前,就是"早立秋";若落在中午12点以后,则为"晚立秋"。今年立秋的时间是8月7日14点20分左右,由此可见,今年属于晚立秋。另一种方法是依据农历月份,如果立秋落在农历六月,就是"早立秋";落在农历七月,则是"晚立秋"。今年立秋对应的农历是闰六月十四,虽然闰六月仍属于六月的范畴,但它是额外增加的闰月,所以按照这种方法判断,今年同样是晚立秋。
俗话说:"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这意味着今年立秋后,炎热的天气可能会持续较长时间,秋老虎可能会格外凶猛。人们可能还需要在高温中煎熬一段时间,才能真正感受到秋天的凉爽。
二、今年是闭眼秋
要了解"闭眼秋",就得先说说与之相对的"睁眼秋"。老祖宗以中午12点为界限,立秋时间在中午12点之前的是"睁眼秋",过了中午12点立秋的则是"闭眼秋"。今年8月7日14点20分立秋,按照这个标准,今年是"闭眼秋"。
民间有说法称"闭眼秋,热不休;睁眼秋,凉飕飕"。也就是说,"闭眼秋"往往预示着立秋后天气会持续炎热,暑气难消,秋老虎会肆虐一段时间。这也提醒我们,即便到了立秋,防暑降温的措施依然不能松懈。
三、今年是秋包伏
"伏包秋"和"秋包伏"是描述立秋和末伏关系的说法。"伏包秋"指的是立秋当天恰好是末伏的开始,这样立秋后很快就能迎来凉爽的天气。而"秋包伏"则是末伏在立秋之后才开始,意味着立秋后还得经历一段时间的高温,炎热的日子会延长。
今年立秋是8月7日,而末伏从8月10日开始,很明显属于"秋包伏"的情况。农谚说"秋包伏,热得哭;伏包秋,凉悠悠",按照这个说法,今年立秋后,我们还得在炎热中度过一段时间,要做好打持久战应对高温的准备。
在传统文化中,立秋蕴含着丰富的民俗与养生智慧,其中"1要躲,2不做,3不吃"的习俗,便是古人对季节更迭、身体健康的深刻理解和实践总结。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探讨这些习俗背后的意义,以平安健康的心态迎接秋天的到来。
1要躲:避其锋芒,静心以待。
这里的躲,指的就是在过去民间的"躲秋"习俗。在古代不仅有躲秋的习俗,还有躲春的传统,指的是在立秋、立春这样的日子,有些特殊的人群要躲避起来。
这一看似神秘的习俗,实则蕴含着古人对自然界阴阳变化的敏锐洞察。因为在立秋之时,正值天地阴阳之气交替,气场混沌,对于某些人而言,这或许是"犯太岁"的高发期,易招口舌是非。
因此,为了避开这一时期的不利影响,就需要躲起来。但是需要注意,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要躲起来。不同的年份,需要躲秋的人群也不同。
在今年是甲辰龙年,是60年难遇的,而对于生肖属龙、属狗、属牛、属兔、属羊的人,根据传统习俗,就需要选择在这一天"躲秋"。
其实躲秋做起来也并不难,并不需要特别做什么,只要在立秋节气这天尽量减少外出活动,避免与人发生争执,以平和的心态待在家中,享受一段宁静的时光就好。
这不仅仅是一种物理上的躲避,更是一种心灵的修养,让我们在纷扰的世界中寻得一片净土,静心以待秋天的到来。
2不做:节制有度,顺应自然。
第一不做就是不要过度进补。
大家也知道,在立秋之后,民间有"贴秋膘"的习俗,认为此时应适当进补以增强体质,抵御即将到来的寒冬。而贴秋膘的传统做法,就是要多吃一些肉来,古人认为吃肉就能多长肉,从而长得膘肥体壮。
然而,进补需有度,切忌盲目追求滋补,导致身体负担过重。应根据个人体质和实际需求,合理搭配饮食,做到营养均衡,方能真正达到养生的目的。
第二不晚睡熬夜。随着夏季的结束,自然界的阳气逐渐收敛,人体的生理机能也应随之调整。而且立秋后白天逐渐变短,夜晚在逐渐延长,天黑也是一天比一天早了。
此时,保持规律的作息尤为重要,早睡早起,有助于身体各系统的修复与恢复,提高免疫力,为秋季的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特别要注意的是在立秋后,人也容易出现秋乏的情况,所以千万不能长期熬夜,这样对身体伤害非常大,最容易导致的就是猝死了,年轻人一定要注意,不能长期熬夜加班、耍手机、玩游戏等。
3不吃:呵护脾胃,温和饮食
首先,不吃太多冷凉的食物。
立秋后,虽然白天气温可能仍较高,但早晚温差逐渐加大,人体脾胃功能相对较弱。此时若大量食用冷饮、冷食,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消化不良、腹痛腹泻等问题。
因此,应尽量避免生冷食物,多选择温热、易消化的食物,以养护脾胃。比如可以吃冬瓜、莲藕、淮山、红豆等滋补的食物,还有健脾胃的作用。
其次不能吃太多饮料,忌把饮料当水喝。
市面上琳琅满目的饮料虽然诱人,而且冰镇以后喝起来也是让人很舒服,但饮料中大多含有糖分、添加剂等,长期大量饮用不仅无益于健康,还可能对身体造成负担。特别是如果把饮料当水喝,依然没有给身体补充足够的水分。
相比之下,纯净的白开水才是人体最好的解渴饮品,能够促进新陈代谢,排出体内毒素。特别是在入秋后,容易出现秋燥,更是要多喝水来防秋燥。
最后,不吃太多辛辣的食物。
虽然辛辣食物能激发食欲,但在立秋之后,过食辛辣易导致上火、便秘等问题,不利于身体的健康。
因此,在饮食上还是应该选择清淡为主,适量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的蔬菜水果,保持肠道通畅,身体自然轻盈。比如过去民间有立秋吃瓜的传统,这里的瓜有西瓜,也有苦瓜、冬瓜、南瓜等,都是对身体有好处的。
总之,立秋到来了之后建议大家要遵循"1要躲,2不做,3不吃"的习俗,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与尊重,更是对自身健康的一种负责与呵护。
让我们以平和的心态、规律的生活、合理的饮食,迎接秋天的到来,享受每一个健康、美好的日子,并且平平安安的度过秋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