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美国国会炮制了一份临时拨款法案,长达1547页!其中夹带了不少专门"针对中国"的条款,甚至还顺带黑了一把中国的路由器。
这洋洋洒洒的1000多页的法案,马斯克的强迫症直接犯了,用AI给缩减成了116页。
本以为只是概括总结,结果白宫的人发现,缩减过后的版本所有涉华言论全部被删除。好家伙,难道使用的AI也是"中国制造"的吗?
这还没完,美国军方立马跳出来,说要对马斯克进行安全审查,理由是担心他可能会泄露"敏感数据"。
美国法案大瘦身,,1600页砍成116页,
前段时间,美国国会推出了一份堪称"天书"的临时拨款法案,厚达1547页,让人光是翻完目录就要半条命。
更离谱的是,这份法案里夹带了不少"私货",专门针对中国,比如限制在半导体、量子技术、AI等领域的海外合作,还大肆渲染所谓中国路由器的"安全威胁"。
而这个时候,还没上任的效率部部长马斯克可就看不下去了,一个临时法案就写了将近1600页,这实在是太不"效率"了。
于是马斯克便要求使用AI技术,将法案进行一个精简版的浓缩,结果这一浓缩,大刀阔斧的把法案砍的只剩下了116页。
白宫的官员看着只有116页的文案,眼泪是忍不住的往下流,毕竟自己前两天还熬夜加班才赶出来一份1600页的工作提纲,就这么被删减了。
更可气的是,白宫官员绞尽脑汁想出来的"精华"--涉华条款,竟然全被删除了,说好了是概括,结果是选择性删除,吓得美国赶紧查看AI代码是不是Made in China?
得罪白宫?马斯克为何为中国市场豁出去了?
说到马斯克删减涉华条款,估计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这哥们真是够"刚"啊!毕竟和白宫"顶牛",哪怕是顶着"科技狂人"的帽子,也不是一般人敢轻易尝试的事。
那马斯克到底是为什么,宁愿冒着被盯上的风险,也要干这桩"逆风"事?
首先,咱得承认,马斯克可不是个单纯的"理想主义者",他是个非常务实的商人。而中国,毫无疑问是他商业版图中最耀眼的那块"宝石"。
拿特斯拉来说,中国市场已经连续多年成为它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之一。试想,如果你开个电动车厂,全球每卖出10辆车,就有3辆是中国人买的,那你敢得罪这么大的客户群体吗?
再说SpaceX。虽然它主要服务于美国政府和商业客户,但未来的火星移民计划、低轨卫星网络建设等,也绝对离不开全球供应链和国际市场。
更何况,中国在航天科技领域的快速崛起,让全世界都刮目相看,如果SpaceX想在未来保持竞争力,不与中国合作,难免显得"高处不胜寒"。
所以,马斯克这次删掉涉华条款,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保市场、保供应链"的务实选择。
中美科技合作带来的红利深深嵌套在他的企业运营中,马斯克可不愿看到这份"甜头",因为政治风向被白白剥夺。
这一举动显然不是马斯克的一时兴起。作为全球化背景下的商业大佬,他比谁都清楚,中国市场对特斯拉、SpaceX等产业的重要性。
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还在半导体、AI等领域处于飞速发展的状态,谁跟中国"绝交",基本等于自废武功。
而马斯克的动作,不仅提升了法案的效率,更传递了一个信号:别让短视的政治手段破坏全球化合作的大局。
当然,除了利益,马斯克这个人本身就不是一个喜欢按套路出牌的家伙。他的"破格"风格早就名声在外,几乎可以算是他的招牌动作了。
从公开嘲笑传统车企到对抗证券交易委员会,再到喊出"让人类成为多星球物种"的疯狂梦想,马斯克一直都在用行动告诉全世界:你以为的规矩,我偏不信!
这次删减涉华条款,同样可以看作是他"破格"风格的延续。对马斯克来说,地缘政治和国家对抗这些事儿,不过是"人类进步路上的绊脚石"。
他更看重的是全球化合作的潜力。所谓"科技无国界",在他的战略蓝图里,各国的政治摩擦,理应被高效、开放的技术协作取代。这种理念,让他敢于冒险,也敢于逆势而为。
国家安全成万能借口,这次要拿马斯克开刀?
虽说在美国,有钱的确可以任性,但像马斯克这么任性的还是头一个,美国可不会容忍这样一个"眼中钉"存在,马上就要开始对马斯克进行所谓的安全审查。
所谓"安全审查",大致可以理解为一场"科技版体检",不过这体检并不是帮你找病治病,而是揪着放大镜挑毛病。美军方的关注点包括但不限于:
数据共享问题:马斯克的公司掌握着大量用户数据,比如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技术需要海量道路信息,星链卫星系统则更是涉及通信网络的核心。美军方最怕的,是这些数据有一天流向中国,变成"别人的情报资源"。
供应链安全:马斯克的产品与服务高度依赖全球供应链,而中国是其中的重要一环。万一某些关键部件或者技术被"植入后门",美军方自然睡不安稳。
技术输出风险:像SpaceX这样的企业,一旦与中国的航天项目产生深度合作,美国的"航天霸权"会不会被削弱?这是军方不得不考虑的事。
这时候,老掉牙的国家安全牌就又被翻了出来。别看这理由俗,但效果拔群。无论是特朗普时期的贸易战,还是如今的科技脱钩,美国政府在限制企业对华合作方面从未手软。
马斯克现在的情况,虽然还没到禁售、封锁这种地步,但被盯上的味道,恐怕也没好到哪去。
这次的安全审查,表面上是为了防范数据与技术流向中国,但更深层次的动机,还是给马斯克敲警钟--别把中美合作当成理所当然。
掰开中美供应链?小心连累全球科技行业"散架"!
中美科技合作与供应链的关系,就像是一座复杂的生态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要是把全球科技产业比作一座巨大的交响乐团,中美的合作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旋律。
中国负责强大的生产制造,美国则主导技术研发,这种分工让科技行业的这首曲子奏得异常和谐。
可要是有人硬生生想掰开两国的合作,结果不光是跑调那么简单,整支乐队可能都要散了。
全球供应链早已深度交融,谁也离不开谁。就拿半导体行业来说吧,美国掌握着芯片设计和高端设备的核心技术,可生产出来的芯片最终大多还是要卖到中国。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芯片消费市场,承担了重要的角色。要是没有中国,芯片公司赚不到钱,研发资金从哪儿来?
反过来说,没有美国,中国芯片的技术突破可能也会慢上好几年。这种互相依赖的关系,倒像是连体婴儿,谁都没法轻易分开。
类似的例子还有新能源汽车行业。特斯拉能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大规模生产,离不开中国完善的供应链网络和生产效率。
同样,中国新能源汽车要打入欧美市场,也少不了特斯拉等公司技术的启发与合作。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已经深深刻进了全球化的产业链基因里。
有人可能会问,那科技领域不是竞争得挺激烈的吗?怎么还能说合作多于对抗?其实,这恰恰是全球化的矛盾之处。
一方面,两国在高端技术上的确争得不可开交,比如芯片和AI;可另一方面,两国企业都明白,脱离对方的支持和市场,自己就跟断了腿一样,寸步难行。
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从来不是"闭门造车"的事,无论是国际空间站计划,还是抗疫药物研发,跨国合作始终是技术发展的主旋律。而割裂合作的代价非常高昂。要是中美真的脱钩,全球经济都得为此买单。
举个例子,如果半导体产业链断裂,全球的电子产品价格都可能翻倍甚至更高。这不仅会拖累技术迭代的速度,还会让终端消费者付出更多成本。
类似地,AI技术合作的停滞可能让许多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被迫搁置。总之,脱钩只会带来"双输",是各方都无法承受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