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13时立秋:2要晒、3不空、做4事

2025-08-07 11:45  头条

今天13时51分,我们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作为夏季的结束和秋季的开始,立秋不仅是气候转换的标志,更被民间视为"转运日"。

老一辈常说:"立秋一到,年过半百。"此时,谷物渐熟,早晚微凉,人们也开始为秋冬做准备。

在这夏秋交替的时节,民间有许多有趣的传统习俗,比如"2要晒、3不空、做4事",这些习俗不仅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蕴含着适应自然的智慧。

2要晒:晒秋:晒走霉运,迎接丰收。

立秋这天,民间有"晒秋"的习俗。经过夏季的潮湿闷热,家里的衣物、粮食容易受潮发霉,趁着秋高气爽,把东西搬出来晾晒,既能防霉,又能保存得更久。

许多地方还会晒辣椒、玉米、稻谷等农作物,形成一幅色彩斑斓的"晒秋图",寓意丰收和富足。

此外,立秋的阳光已不像盛夏那般毒辣,老人们会建议出门走走,晒晒太阳,俗称"晒霉运"。据说,立秋的阳光能驱散晦气,带来好运。所以,明天不妨抽空到户外走走,感受夏秋交替的清凉,也让身心沐浴在阳光下,迎接新的季节。

3不空:肚子不空,脾胃才能"转好运"。

1. 交节时刻别空腹

明日13时是立秋交节的精确时间,老辈人讲究此时要"填仓"。空腹时人体血糖低,容易心慌、乏力,尤其在阴阳转换的节点,可能引发不适。建议提前准备些易消化的食物,如山药糊、小米粥,垫垫肚子再迎接秋天。

2. 进补别贪多

虽然要"贴秋膘",但此时脾胃还未完全适应季节变化,大鱼大肉容易积食。建议采用"渐进式进补":早餐喝碗姜枣汤,午餐吃清蒸鱼,晚餐以豆腐、蔬菜为主,给脾胃一个缓冲期 。

做4事:称体重、晒秋、穿红、祭祀。

1、称体重

老辈人过日子讲究有头有尾,立夏那天称了体重,立秋就得再称一回。夏天天热,大伙儿吃不下睡不好,多半要掉秤,这叫"苦夏"。立秋称体重,就是看看这仨月瘦了多少,好心里有数,瘦多了就得赶紧补补,把亏空的身子填回来,为秋冬攒点劲儿。这习俗看着简单,实则藏着对自个儿身体的上心,毕竟身子骨硬朗了,才能扛住换季的折腾。

2、晒秋

立秋一到,天就干爽起来,正好给庄稼"脱水保鲜"。农户们忙着把刚摘的辣椒、玉米、南瓜往院里一摊,红的红、黄的黄,晒得油光锃亮。这可不是瞎忙活,秋日短,冬日长,不趁这会儿把吃食晒干存好,冬天就得喝西北风。晒秋的时候,还得拜拜老天爷和老祖宗,谢他们给的好收成,再求个秋老虎别太凶,让庄稼顺顺当当熟透。屋檐下挂着的串串干货,既是口粮,也是过日子的底气。

3、"躲秋"4类人穿红

老话讲"立秋换气场,动静要稳当",这天讲究"躲秋",下班就回家,别在外头瞎晃悠,免得撞上啥是非。尤其属蛇、虎、猪、猴这四类人,按老理儿得穿点红,红褂子、红袜子都行,图个"红红火火避忌讳"。

为啥穿红?民间觉得红色能压邪,夏秋交替时气场乱,穿红能给自己壮壮胆,也算个积极的心理暗示。另外,立秋后夜凉,就算穿红也别忘了盖好肚子和脚,别让凉气钻了空子。

4、祭祀

立秋在老辈眼里是大日子,跟立春、立夏、立冬并称"四立",少不得要祭拜土地神。以前宫里还挺讲究,把梧桐树挪进殿里,立秋时辰一到,喊一声"秋来了",梧桐叶掉下来,这叫"报秋"。

农村更实在,新收的稻米煮碗白饭,刚摘的苹果洗干净,先给土地爷和祖宗上供,感谢土地肯"喂饱"人。现在虽说仪式简了,但不少地方还保留"尝新"的习惯,用新粮新果祭祖,这份对自然的敬畏,其实一直都在。

三、立秋"吃5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