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担忧并非空穴来风。诸如有网友曾发出"3分钱一片的阿司匹林能吃吗?""孩子支原体肺炎高烧不退,进口阿奇霉素注射液买不到"等疑问。国家集采药品价格压低,对减轻老百姓的负担确实起了很大的作用。但结合临床一线反馈来看,部分集采药品在高血压、糖尿病、麻醉药等领域的药效不稳定,甚至出现"抗生素过敏、血压不降、麻药不睡"的情况。这些问题不仅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也可能对公众对集采制度的信任造成冲击。
药品集采的核心目标是降低价格,但绝不是唯一目标,更不能以牺牲质量为代价。质量是药品的生命线,也是集采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国家医保局明确表示,将通过加强临床数据收集、完善质量监督机制等方式,进一步保障集采药品的质量。这不仅是对公众关切的回应,更是对药品质量"守门人"角色的担当。
当好药品价格和质量的守门人,还需多管齐下。首先,必须强化药品质量的全流程监管。从药品的一致性评价到生产过程的监督,再到临床使用的反馈收集,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放松。例如,为了确保仿制药与原研药的生物等效性,既要把好集采"入库"关,也要强化生产过程监管,防止"一致性评价"变成"一次性评价"。
其次,要完善集采制度的设计。一方面,应避免单纯以价格为导向的采购模式,防止企业为降低成本而忽视质量;另一方面,根据临床实际需求,给予医疗机构和特殊患者群体更多自主选择的空间,避免"一刀切"地限制原研药。此外,畅通医疗机构药效对比证据的反馈渠道,及时发现并解决药品质量问题也十分必要。
最后,要充分发挥医务人员的"前哨"作用。他们是药品使用的直接参与者,也是药品质量的第一线观察者。鼓励和支持医务人员当好药品价格和质量问题的"吹哨人",这不仅是对医务人员专业能力的信任,也是保障药品质量的重要举措。
应当看到,药品集采制度的实施,为患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但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面对公众的担忧和专家的建议,国家医保局、卫生健康、工业信息化、药品监管等相关部门必须积极行动,以更加科学、严谨的态度守护药品质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药品价格与质量的平衡,让集采制度更好地服务于患者,服务于社会。
药品集采是一场关乎民生的改革,而我们每一个人,无论是政府部门、医务人员还是患者,既是参与者,也是监督者。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确保药品价格合理、质量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