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上述民调和过去一年的观察可以看出,俄乌之间持续三年的冲突正在逐步成为被俄民众广泛接受的"新常态",冲突对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大城市和包括中产阶级在内的富裕人群在经济层面的冲击较大,如海外品牌退出导致消费降级、国际旅行限制催生出"土耳其-迪拜-埃及"替代性度假模式等。而对于中小城市和低收入人群来说,劳动力转移(劳动力人口转向城市更高收入务工行业、高收入志愿兵)、物价上涨超过收入增加速度等问题则是主要的困扰。
需积极应对当前两大挑战
未来,从俄罗斯自身来说,在这场已经持续三年的冲突中还能支撑多久,以下两个方面非常关键。
首先是宏观经济政策能否帮助俄经济保持韧性。俄战时经济以军工制造业和政府支出拉动经济增长,以货币紧缩政策和金融调控控制市场平衡。这虽然给俄带来了三年持续的经济增长,但也制约了该国未来长期的经济发展。2025年,俄国防预算按计划将再增加30%,这也引发了经济界对宏观政策实施效果的担忧。未来,物价上涨、利率居高不下等问题将继续影响俄消费、信贷活力,西方制裁加剧仍将持续影响俄财政收入和在国际贸易体系中的地位,人口危机和劳动力不足、科技创新投入周期长见效慢等问题始终不易解决。俄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首席研究员伊戈尔·尼古拉耶夫就指出,当前俄宏观经济政策亟待调整,财政与货币政策之间存在脱节和冲突,俄经济过度依赖军工产业和公共投资,未能有效推动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和创新驱动,这将使俄罗斯面临更深层的经济挑战。
其次是民众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担忧能否得到充分回应。列瓦达中心民调显示,俄民众对当前经济发展存在问题的担忧自去年初以来一直呈上升趋势。而对冲突本身带来影响的担忧也在加剧,比如对爆炸和恐怖袭击威胁(20%)、道德文化和伦理危机(15%)感到担忧的受访者数量均有所增加。分析人士指出,长期以来,俄政府一直试图将俄乌冲突与国内发展"分而治之",但冲突延宕本身带来大量治理和发展难题。俄精英阶层只有妥善回应民众需求,才能保持国内局势稳定,减少俄乌冲突对国内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