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弹研发上,霹雳-15在我军内部已经不算顶尖,霹雳-17和霹雳-21的列装进度,已超越美军AIM-260的研发节奏,更严峻的是,JATM导弹项目因预算削减暂停。维护体系上,F-35A仅51.5%的战备率与120天的隐身涂层修复周期,对比中国三大飞机制造厂200架/年的产能,凸显美国军工复合体的系统性衰退。
目前,我国空军拥有53个航空旅,战斗机数量接近2000架。歼-20隐身战机超过300架,歼-16多用途战机超过400架,再加上其他型号战机,整体规模相当可观。而且这些战机基本集中在本土,在东亚地区形成了极高的密度,区域优势明显。相比之下,美国的飞机虽然总数更多,大概在3000架左右,但分散在全球各地,在局部地区难以形成绝对优势。
在装备质量上,中国空军更是实现了质的飞跃。歼-20作为中国空军的王牌,其隐身性能依靠独特的气动布局和吸波材料,雷达反射截面极小,敌人很难发现。再加上超音速巡航能力和先进航电系统,在空战中优势显著。歼-16作为四代半多用途战机,装备相控阵雷达,能同时跟踪十几个目标,武器挂载能力强大,可携带多种导弹执行不同任务。
体系化作战能力是衡量空军实力的重要标准,中国空军在这方面同样表现出色。空警-500预警机能够在几百公里外发现目标,并有效地指挥战机作战;运-20运输机能快速投送物资和人员;电子战飞机可以干扰敌方雷达。这些装备相互配合,使中国空军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具备强大的体系作战能力。
从材料革命到量子通信,再到军工体系的生态重构,中国空军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突破。歼-10CE机身复合材料占比达23%,配合WS-10B发动机14.5吨推力,推重比超越F-16Block70。疑似搭载的中国量子通信试验模块,若实现量子加密传输,现有电子战手段将彻底失效。从霹雳-15E到歼-10CE的"白菜化"量产,折射出中国军工"设计-制造-升级"的闭环生态,对比洛马公司F-35的全球供应链困境,这种自主可控性更具战略价值。
美国空军曾经的霸主地位,如今也在风雨飘摇之中,所谓的"世界第一空军"名号,恐怕也只能成为其自我陶醉的"遮羞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