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在睡前玩手机的人,会付出啥代价?医生:要承担这4种痛苦

2025-11-25 14:23  头条

"白天不玩,晚上狂刷;本想看五分钟,结果一小时。"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习惯?手机成了"床头伴侣",但这段"甜蜜时光"背后,可能正悄悄挖下健康的陷阱。

睡前玩手机:比"熬夜"更伤身

在医学界,长期睡前使用手机已经被认为是一种"慢性健康杀手"。

根据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2025中国居民睡眠健康白皮书》显示,超过七成的成年人表示每天入睡前会看手机,平均使用时长超过40分钟。这样的行为不仅影响入睡时间,更直接干扰了睡眠结构和大脑功能。

人的身体像一台复杂的"生物钟",需要稳定的节律来维持各器官的运转。

而手机屏幕释放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这个激素本该在晚上分泌高峰,引导人入睡。一旦褪黑素水平被打乱,睡眠质量下降,身体修复也就难以正常进行。

更令人担忧的是,蓝光对青少年来说影响更大。未成年人的眼睛发育尚未完全,抵抗光线刺激的能力弱,长期暴露于蓝光下,不仅会影响视力,还可能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影响发育。

第一痛苦:失眠与碎片化睡眠,越睡越累

很多人反映,晚上看手机后即使睡着了,第二天醒来还是疲惫不堪。这种现象在医学上被称为"浅睡眠状态"或"睡眠结构紊乱"。

正常的睡眠应包括浅睡眠、深睡眠和快速眼动期(REM期),每晚应循环4~6次。

但睡前使用手机,尤其是观看刺激性内容(如短视频、网络游戏或社交平台),会让交感神经持续兴奋,导致整晚都停留在浅睡眠阶段。

某地一家三甲医院神经内科曾接诊一位30多岁的白领患者,长期诉说"每天睡够8小时却像没睡"。经过脑电图监测发现,该患者的深睡眠比例仅占总睡眠时间的9%,低于正常值(20%~25%)。

医生追问生活习惯后发现,患者每天睡前都要刷半小时短视频。这种习惯已严重扰乱了其睡眠节律。

俗话说"睡得香,病退光",但若长期浅睡眠,免疫力下降、情绪不稳、记忆力减退等问题便会接踵而至。

第二痛苦:眼睛受损,视力下滑如"断崖式"

在眼科门诊中,越来越多患者诉说"看东西模糊、干涩、眼胀"。

调查显示,约有六成患者存在睡前长期玩手机的习惯。持续近距离用眼、暗光环境下用眼、蓝光刺激,是导致视疲劳、干眼症、视网膜损伤的三大元凶。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成人群体的干眼症患病率已超过30%,且呈明显年轻化趋势。

眼表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泪液分泌减少,角膜表面缺乏润滑,便容易出现干涩刺痛、异物感等症状。

更严重的是,部分人甚至出现"夜盲"或"视网膜黄斑病变"的早期迹象。长期暴露在蓝光环境中,会增加黄斑区感光细胞的氧化压力,引发视力不可逆的退化。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但若用眼不当,窗户一旦模糊,再想擦亮可就难了。

第三痛苦:颈椎、肩背问题,高发且隐蔽

"低头族"这个词并非空穴来风。很多人每天至少有2小时以上保持同一个姿势低头看手机,特别是躺在床上,枕头垫高、身体扭曲、脊柱弯曲,长此以往,颈椎和脊柱的生理曲度将发生改变。

根据中国康复医学会发布的《脊柱健康趋势报告》显示,18~35岁的年轻人群中,颈椎病发病率已超过25%。而其中超过一半的患者有睡前长期使用手机的习惯。

医学研究指出,颈椎前屈60度时,颈椎所承受的压力可达27公斤,相当于挂了一个七八岁小孩在脖子上。颈椎受压不仅会引发颈肩酸痛,还可能压迫神经根,导致手指麻木、眩晕、甚至影响血压调节。

"脖子一扭,浑身跟着不舒服",这可不是夸张。颈椎问题常常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到肩背、胸椎甚至内脏神经调节。

第四痛苦:心理健康受损,焦虑抑郁悄然上门

人们常说"刷手机解压",但医学研究却发现,睡前刷手机的行为,反而与心理问题呈正相关。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曾在2024年进行一项大型调研,结果显示:睡前刷手机超过30分钟的人群,患焦虑、抑郁倾向的比例是普通人群的2.3倍。

尤其是社交平台和短视频内容容易引发比较心理、信息焦虑、睡眠拖延和自我否定,导致入睡困难、情绪波动,形成恶性循环。

青少年群体在"夜间独处"时更容易陷入情绪低谷,部分人甚至发展为"夜间情绪障碍"。而成年人则常因"睡前工作信息"而引发焦虑,难以从工作状态中抽离。

医生指出,心理问题往往起于生活习惯的微小裂缝。一部手机,不仅点亮了屏幕,也点燃了潜伏的情绪压力。

健康建议:戒不掉手机,至少做到这几点

既然手机已经成了现代人生活中难以割舍的一部分,如何科学使用才是关键。医生建议,若无法完全戒除睡前看手机的习惯,不妨从以下方式入手:

每天设定"电子断舍离"时间,建议睡前一小时不看手机,可借助定时提醒或睡眠APP辅助执行。

睡前若需使用手机,可开启夜间护眼模式,降低蓝光强度;尽量不浏览刺激性内容,改为听轻音乐、冥想音频等形式。

保持躺姿正确,避免侧卧或趴卧看手机,最好坐起使用,并控制使用时间不超过15分钟。

白天增加户外活动时间,特别是日间自然光照射,有助于调节生物钟,提高夜间睡眠质量。

定期眼部检查,尤其是有眼干、视疲劳、视力下降者,应尽早就医,避免病情加重。

"不怕手机亮,就怕心太沉"。

医者呼吁:别让习惯变成"健康债务"

健康不是一蹴而就,更不是"刷出来"的,而是点滴积累的生活方式所养成。作为医生,时常在临床中看到许多本可避免的健康问题,却因为一个"看五分钟手机"的习惯,慢慢演变成慢性疾病,令人痛惜。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睡前玩手机看似小事,却是健康管理中的大漏洞。医生呼吁大众:信息可以明天再看,健康却不能等。改变从今天晚上开始,关掉屏幕,关心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