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违法程度对应不同法律后果,具体案例可清晰体现:2024年河北两名男子凌晨拦婚车索要10条烟,新人妥协给2条烟后报警,两人因"敲诈勒索情节较轻"被处以行政拘留10日;2019年陕西米脂7名男子逼停婚车嫌红包少,继续围堵,最终因"滋扰他人乞讨"被行政拘留5日;河南项城的张某某因"多次拦截婚车索财",此前已被拘留 7 日,此次再犯后,警方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对其处以13日拘留,若其索财金额累计达标,还可能被追究寻衅滋事或敲诈勒索的刑事责任,面临有期徒刑、拘役等处罚。
"即便没拿到钱,也可能违法。" 徐伟提醒,比如咸阳案例中,车主虽未拿到20条烟,但已实施"拦车索财"行为,若新人因时间紧迫妥协,就构成既遂;即便未妥协,其行为也已扰乱公共秩序,可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处罚。
别因"顾面子"妥协,让"恶俗"毁了喜庆
拦婚车讨喜钱是很多地方的风俗。按理说,结婚是大喜的日子,按照地方风俗热闹热闹也没有多大问题。而有问题的是,不能打着风俗的旗号耍流氓、当无赖,更不可以将拦婚车讨喜钱变成"生财之道"甚至是"拦路抢钱"。
"不少新人怕耽误吉时,选择'花钱买平安',反而助长了违法者的气焰。"徐伟给出建议,第一时间拨打110,保留现场视频、录音证据,等待警方到场处置,避免冲突升级;若情况允许,可让亲友引导婚车绕行,优先保障婚礼流程,后续配合警方调查;切勿与拦车者争吵、推搡,避免从"受害者"变为"违法者",交由警方依法处理即可。
"婚礼是人生重要的喜庆时刻,不应成为违法者谋利的'机会'。"孙本雄表示,民俗的核心是"祝福",而非"强取",任何借"沾喜气"之名行违法之实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制裁。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梅志罡认为,地方管理部门需将"预防为主,惩治为辅"作为核心原则,通过宣传让群众清晰认识到违规婚俗的严重性,明确婚俗文化的边界与违法红线,最终发挥法律的指引作用,从源头减少陋习发生。群众应树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意识,深刻理解传统婚俗的内涵与意义,在传承过程中坚守"合理性"原则,不将讨喜的正常婚俗异化为违法拦婚车、给他人制造麻烦的恶俗,更不实施披着"习俗"外衣、以恶意取财为目的的打擦边球行为。此外,他还强调,"监管部门不能仅停留在'个案处罚',需织密'预防+严惩'双重治理网络。唯有监管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从'单一执法'转向'多元协同',才能彻底铲除陋习土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