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还提到,"慧龙"号潜艇已进行了多项海试课目,包括以"慧龙"号无人潜艇发射德制SUT重型鱼雷,成功验证"中科院"自制鱼雷发射管的性能已达标。同时"中科院"在日前举办的"台湾新创技术博览会"上展示了"氢能燃料电池运用"研发成果,该系统已经安装至"慧龙"号无人潜艇上测试并"初步验证其效能"。
按照台海军的规划,除了正在海试的原型艇"海鲲"号外,后续还将再建造7艘改进型号,并搭配多项台湾自制的武器系统和装备。《自由时报》透露,虽然"慧龙"号不会成为台湾首艘军用无人攻击潜艇,但它是台湾首度研制具"作战潜力"的水下无人潜艇,经验宝贵,将成为岛内新一代军备研制的重要参考,例如"慧龙"号无人潜艇上测试的诸多技术都将用于台湾自制潜艇上。
"更适合台湾海峡作战"
台湾《上报》称,台湾海军此前在发展潜艇时非常纠结。因为台湾海峡平均水深只有60米,特别是澎湖群岛西南方的台湾浅滩,面积接近台湾本岛的1/4,其海水深度更浅,有一部分区域甚至不到10米,连大型船只都有可能会搁浅,更不用说潜艇了。因此台军内部长期以来认为潜艇在台海作战中难以发挥战力。"再加上台湾很难直接引进潜艇这种战略性武器,导致有很长一段时间,台湾对于发展潜艇意兴阑珊"。
报道透露,即便在台湾下定决心推进自制潜艇计划后,在发展中型潜艇还是小型舰艇方面依然犹豫了很久。台湾海峡的地形环境更适合1000吨级甚至更小的小型潜艇活动,台湾海军现役的"剑龙"级潜艇吨位偏大,水下行动时容易暴露。但按照台海军的规划,未来这些潜艇需要在台湾海峡的水下长时间待命,"准备伏击解放军攻台舰队",而小型潜艇所能携带的鱼雷与补给都非常有限,潜航持续力也较差,无法长期埋伏于水下,作战半径更受限。
因此报道认为,"慧龙"号无人潜艇的出现,为台湾海军提供了全新的选择。这种机动灵活的无人潜艇远比小型常规潜艇更容易隐藏在台湾海峡,而且它的造价较为便宜,方便建造更多的数量,不只是分散战损风险,还能多处埋伏。同时这种无人潜艇不需要上浮补充空气和饮水食物等,更适合长时间水下待命。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台湾媒体披露,台军着手规划的水下无人平台研发计划将参考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研发的"蝠鲼"无人潜艇设计,同时不限于自行研制,而是采用"多渠道取得所需技术"。岛内媒体称,台湾民进党籍"立委"陈冠廷不久前与日本众议员铃木英敬讨论过强化双方在水下无人潜艇方面的合作。报道称,日本政府规划在2030年年底前达到"水下无人载具"产业化的目标,日本防卫省防卫装备厅在今年也首度公开展示超大型无人水下载具(XLUUV)雏形,它由三菱重工制造,其实就是无人潜艇。铃木英敬是日本国会"无人机航空普及、利用促进议员联盟"的一员,他与陈冠廷会谈时表示"期待双方未来能合作水下无人载具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