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人:特朗普还是斗不过普京

2025-04-21 19:35  头条

当地时间4月17日,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公开表示,调解俄乌冲突的谈判"不可能无限持续",言下之意就是--美国可能随时"撒手不管"。在巴黎的新闻发布会上,鲁比奥直截了当地说,美方不会无限期参与调解,如果近期再看不到成果,美国将"继续自己的计划"。

三年多的时间,美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砸下数百亿美元,不仅没看到胜利,反而战线拉长、国内反对声音增多。如今,美方言辞中的"冷淡"和"疲态"说明,美国对乌克兰的耐心正在耗尽,甚至已开始重新评估继续支持乌克兰的性价比。鲁比奥还特别提到,乌克兰的安全保障问题,美方目前不愿在公开场合讨论。

有分析认为,美国突然对俄乌和谈进行冷处理,最直接的原因,是战场局势和国内压力的双重作用。今年4月,俄军宣布控制顿涅茨克地区的卡利诺沃居民点,并打击乌军基础设施;乌方则对俄能源设施发动10轮袭击,导致多地断电,双方互相指责对方违反停火协议,这导致特朗普提出的"复活节停火"计划沦为泡影。

而乌方战报显示,仅过去24小时内,前线就爆发111次战斗,泽连斯基在讲话中还提到,俄军的无人机攻击已造成平民伤亡。这种你来我往的拉锯战,已经让外部看到:战场无明显胜负,消耗却在加剧。与此同时,美国国会中关于"继续援乌"的分歧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议员开始质疑:"我们给了那么多钱,究竟换来了什么?"

而在俄乌激战之际,英国《泰晤士报》披露,对于当前的乌克兰危机,美方提出"领土分割方案",建议参考二战后柏林模式,将乌克兰划分为三块管控区,这一方案折射出大国博弈的冷酷现实。

在内外交困下,乌克兰突然将矛头指向中国。4月17日,泽连斯基宣称,"中国向俄罗斯提供武器和火药",并扬言将公开证据。在此之前,乌方还声称"150余名中国公民为俄军作战"。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18日回应道:相关说法"毫无依据",中方从未向冲突任何一方提供致命性武器,并始终严格管控军民两用物项。

林剑还特别提到:"坚决反对无端指责和政治操弄",这一说法,明显是在"反将一军"--直接点出了乌克兰指控的用意。有分析指出,乌克兰此举并非毫无缘由。一方面,不排除乌方是应美国施压,要求中国"选边站队",试图离间中俄关系;另一方面,泽连斯基试图通过制造舆论焦点,争取西方的持续援助。

然而,这种策略适得其反--乌克兰的指控缺乏证据,且与其对华经济合作需求相矛盾,比如今年3月,中乌刚签署豌豆、野生水产品输华协议,才刚体现双方务实合作,如今泽连斯基这般举措,势必会影响后续两国之间的长远关系。

事实上,面对复杂局势,中国始终秉持客观中立立场,外交部多次强调,中方不是危机的制造者,也不是当事方,始终致力于劝和促谈。今年4月,王毅外长在联合国安理会重申:"政治解决是唯一出路,停火谈判应尽快启动。"此外,中国还牵头成立"和平之友"小组,联合16国推动危机解决,展现大国担当。

实际上,乌克兰虽然一直在强调战场压力,但本质上它也意识到,不能完全指望美国继续全力支持,也不能指望欧洲完全团结一致,于是开始尝试在外交上施加多方压力,试图逼出更多"实质援助"。

但问题是,各国的支持不是义务,更不是无限的,从美方口中的"我们有其他更重要任务",到欧洲多国的"保留意见",再到中国坚守中立立场,这些迹象共同指向一个现实:和谈能否成功,不取决于谁"喊得最响",而是取决于各方能否坐下来谈、谈得下去、并愿意作出让步。

换句话说,俄乌冲突如今陷入僵局的,除了战场上的胶着,还有谈判的信任危机。乌克兰如果继续在战场和外交上"双线施压",一方面抱怨援助不够,另一方面又不断"问罪"潜在中立方,那么只会让自己陷入更加孤立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