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价一天跌了6%,周大福反而要涨18%?"看着手机里的财经新闻和金店调价短信,准备买婚饰的上海白领林晓彻底懵了。10月26日,老铺黄金如期完成年内第三次涨价,部分产品涨幅达20%;此前周大福也宣布月底上调定价黄金价格,幅度在12%-18%之间。当伦敦现货黄金从4379美元/盎司的峰值跌至4124美元时,国内头部金饰品牌反而集体逆势提价,这种"原料跌、终端涨"的背离现象,绝非简单的"趁火打劫",而是品牌应对成本压力、强化用户心智与优化盈利结构的精准布局。

真相一:库存"时间差"逼出的成本保卫战
金店的涨价公告背后,藏着黄金流通链条特有的"库存成本陷阱"。黄金饰品从原料采购、设计生产到终端上架,通常需要1-2个月的周期,这意味着当前金店销售的产品,其原料成本是1-2个月前锁定的高价。2025年8-9月国际金价处于3900-4300美元/盎司的高位区间,周大福、老铺黄金等品牌为备战国庆消费旺季,在此期间储备了大量原料与成品库存。
以周大福为例,其2025年三季度财报显示,黄金库存金额达286亿元,较二季度增加42%,这些库存的平均采购成本对应国际金价约4100美元/盎司。10月下旬国际金价骤降至4124美元,若按当前金价定价,部分库存已接近成本线。广东南方黄金市场研究院宋蒋圳算了笔账:"金价每跌100美元,头部品牌每公斤黄金库存就会产生约2.6万元的潜在亏损,若不通过调价对冲,三季度毛利可能下滑5-8个百分点。"
这种"高价库存消化"压力在历史上多次引发类似调价。2024年5月国际金价从480元/克暴跌至450元/克,当时老凤祥、周生生等品牌均推迟降价近一个月,部分产品反而微调涨价,直至高价库存消化完毕才跟进调价。此次周大福们的操作,本质是通过价格调整覆盖前期采购成本,避免陷入"高价进货、低价销售"的亏损循环。
资金成本的攀升更让品牌雪上加霜。黄金作为高价值商品,库存占用资金规模极大--1公斤黄金原料需占用近90万元资金,若库存周期延长至3个月,仅利息成本就达数万元。2025年以来市场利率中枢上移,头部金饰品牌的平均融资成本从3.2%升至4.5%,按周大福286亿元库存计算,每月资金成本增加超3000万元。涨价成为覆盖资金成本、维持现金流健康的必然选择。
真相二:借"保值"心智做高品牌溢价
在成本压力之外,更核心的逻辑是品牌对"黄金=保值"消费心智的精准利用。盘古智库江瀚指出,头部品牌逆势涨价,本质是通过价格动作强化消费者对黄金保值属性的认知,让品牌溢价与黄金的金融属性深度绑定。
老铺黄金的涨价策略最具代表性。作为主打"古法工艺"的高端品牌,其产品均价常年比普通金饰高30%以上。2025年三次涨价后,其核心款"古法金镯"单价从年初的1080元/克升至1350元/克,而同期国际金价涨幅约60%,品牌溢价的涨幅远超原料本身。这种定价策略精准抓住了高端消费者"买黄金既戴又保值"的心理--当品牌反复通过涨价传递"黄金持续升值"的信号时,消费者对溢价的敏感度会显著降低。广州老铺黄金门店店员的话术颇具代表性:"现在涨价是因为工艺升级,而且黄金一直保值,早买早划算。"
周大福则通过产品结构调整放大溢价空间。其2025年重点推广的"传承系列"定价黄金,加工费占比从20%提升至35%,此次涨价更是将加工费标准上调12%-18%,使这一系列毛利率突破40%,远超传统按克计价产品15%-20%的毛利水平。这种"弱化原料价、强化工艺值"的操作,让消费者逐渐接受"金饰价格不完全跟着原料走"的认知,为品牌自主定价创造了空间。
数据印证了这一策略的有效性。涨价消息传出后,老铺黄金广州门店出现排队抢购潮,部分热门款式断货;周大福线上旗舰店"预售款"销量三天内增长230%,许多消费者担心"越等越贵"而提前下单。这种"需求前置"效应短期内推高了营收,更固化了品牌的溢价能力。
真相三:行业分化下的头部生存法则
逆势涨价的底气,还来自黄金珠宝行业"马太效应"加剧后的竞争格局。2025年以来,国内中小金饰品牌加速退出市场,CR5(行业前五名份额)从2020年的28%升至42%,周大福、老铺黄金等头部品牌掌握了更大的定价话语权。
中小品牌的生存困境与头部品牌的涨价形成鲜明对比。深圳水贝珠宝城某商户透露,由于没有品牌溢价支撑,他们的金饰价格完全跟着原料走,国际金价下跌后已被迫降价5%,但仍因客流不足亏损。而头部品牌凭借渠道优势(周大福国内门店超6000家)和品牌认知度,无需担心涨价导致客户流失。这种分化在婚庆市场尤为明显--一线城市新人购买婚饰时,选择周大福、老凤祥等头部品牌的比例超70%,价格敏感度远低于性价比导向的下沉市场。
同时,头部品牌通过风险对冲工具进一步掌握主动权。周大福2025年三季度通过黄金期货合约锁定了40%的原料采购价,将价格波动风险控制在3%以内。这意味着即使国际金价继续下跌,品牌也无需通过降价促销消化库存,反而能通过稳定的售价和持续的溢价赚取利润。这种"风险可控下的自主定价",成为头部品牌与中小商户的核心差距。
隐忧:"价格刚性"与"需求弹性"的暗战
尽管短期收效显著,但逆势涨价的策略已埋下风险隐患。最突出的是"价格刚性"与"销量弹性"的矛盾--金饰价格可以通过品牌力维持高位,但消费者需求却可能在金价持续回调中萎缩。
历史教训并不遥远。2024年二季度国际金价回调12%,当时坚持不降价的某二线品牌,单季度销量下滑45%,最终因库存积压被迫折价清货,品牌形象受损严重。当前市场更具不确定性:2025年三季度中国金饰需求同比已下滑8%,年轻群体更倾向于购买1克以下的"小足金"饰品,高单价产品的市场空间正在收窄。若国际金价进一步跌至3900美元以下,消费者"买涨不买跌"的心理可能爆发,届时头部品牌的高价策略将面临严峻考验。
更值得警惕的是"保值神话"的破灭风险。品牌反复强化的"黄金保值"认知,在变现环节会遭遇现实冲击--黄金回收商只按原料价计价,品牌溢价在变现时几乎归零。2025年7月数据显示,黄金回收均价仅761元/克,比周大福当时1292元/克的售价低267元,消费者花5万元买的金饰变现时可能只值3.8万元。一旦这种"保值幻觉"被打破,品牌长期积累的信任度可能瞬间崩塌。
结语:涨价易,守价难
周大福与老铺黄金的逆势涨价,是成本压力、心智营销与行业格局共同作用的结果,短期内展现了头部品牌的经营智慧。但这场"反常识操作"更像一场刀尖上的舞蹈:既依赖黄金长期看涨的基本面支撑,也考验品牌平衡短期利润与长期信任的能力。
对消费者而言,需要看清金饰的"双重属性"--作为饰品的消费价值和作为黄金的金融价值不能混为一谈,品牌溢价更多买的是设计、工艺与服务,而非额外的保值空间。对品牌而言,涨价可以解一时之困,但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仍在于产品创新与价值传递。若一味依赖"保值"概念收割溢价,忽视消费者真实需求与市场趋势变化,终将在金价波动与行业竞争中付出代价。毕竟,黄金的价值可以穿越周期,但缺乏根基的品牌溢价,永远经不起市场的检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