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到了关键时刻,信号也越来越明显

2025-11-17 11:32  头条

港口库存降至近年低位,东北农户售粮进度同比偏快,华北农户却惜售待涨,背后的市场信号已清晰可见。

最近,玉米市场暗流涌动。北方港口价格以超出预期的速度持续上涨,锦州港14.5%水分三等新季玉米平仓价已达2170元/吨,周环比上涨40元/吨,较前期低点上涨50元/吨。

市场各方情绪复杂--贸易商积极抢购,农户们犹豫不决,下游企业谨慎观望。这一系列现象背后,是玉米市场供需基本面的深刻变化。

价格异动:北港领涨,市场超出预期

近期玉米市场的上涨"速度和幅度均超过市场预期"。在北方港口,不仅锦州港价格上扬,鲅鱼圈港玉米价格也达到2200元/吨,周环比大幅上涨60元/吨。

港口玉米库存已降至近年低位,而玉米下海量却创下近年高位。这种供需失衡状况促使贸易商抬价收购,部分合同到期的企业不得不接受更高的价格。

数据显示,当前北港玉米价格不仅环比上涨,同比也呈现增长态势,这与年初市场普遍看空的预期形成鲜明对比。玉米市场似乎正在酝酿一轮超越季节性的行情。

区域分化:东北与华北的不同节奏

玉米市场的区域性特征在本轮行情中尤为明显。东北地区售粮进度明显偏快,整体售粮进度达20%,同比快2个百分点。

具体来看,黑龙江售粮进度28%、吉林12%、辽宁24%、内蒙古14%。这种差异反映了各地农户对市场判断的分歧。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华北地区农户售粮反而不积极。华北售粮进度为22%,同比慢1个百分点。尤其是河北省,售粮进度同比偏慢12个百分点。

售粮心态:利润驱动与情绪博弈

东北地区售粮进度偏快背后有三大因素在发挥作用。

一是今年东北玉米开秤较早,加上产量和质量双高,基层上量明显;二是农户种植利润丰厚,部分单产高的地块亩均利润可达400元以上,普通地块亩均利润也有百元以上;三是下游用粮企业在新粮上市初期存在刚性需求。

与此同时,华北地区农户却表现出明显的惜售情绪。随着时间推移,已收割的玉米水份逐渐降低,市场上水份在16%-17%的玉米占比增加。

由于多数地区贸易环节库存低于往年同期,部分贸易商开始适量提升库存。 华北当地玉米有效供应略减,推动了价格窄幅上涨。

需求支撑:多元消费托底市场

玉米消费需求保持旺盛态势,这为市场提供了坚实基础。

从饲料业看,全国饲料企业年消耗玉米约2亿吨左右,玉米饲用消费量占玉米总消费量的65%~70%。 生猪作为玉米消费的重要领域,其养殖消耗占总饲用消费量的比重在50%左右。

数据显示,6月底全国生猪存栏42447万头,同比增加2.2%。 这一高存栏量为玉米饲用消费提供了稳定支撑。

深加工产业成为玉米需求另一重要支柱。全国玉米深加工产能已超过1.25亿吨,年消耗玉米量在7800万吨左右,占玉米总消费量的25%~30%。

随着新季玉米上市量增加,玉米深加工企业原料成本下降,玉米淀粉行业盈利情况好转,企业开工率进一步提升。

潜在风险:替代品与进口压力

玉米市场并非一片坦途,仍面临诸多挑战。

小麦的替代优势初步显现。此前,山东地区小麦-玉米价差曾收窄至持平,导致饲料企业观望并等待收储政策明朗。

进口玉米也形成一定竞争压力。数据显示,广东港进口玉米完税价曾一度较国产玉米低260元,优势显著。

尽管面临进口压力,但由于进口配额管理和关税政策调整,玉米进口量明显减少,这为国内玉米市场提供了一定保护。

未来展望:短期偏强,中期存变

短期来看,华北玉米价格可能继续小幅上涨。据卓创资讯分析,11月中下旬,华北地区玉米供应增量有限,市场供需关系或仍阶段性偏紧,玉米价格或窄幅上调40元/吨左右。

这一判断基于两个事实:一是华北当地基层农户售粮积极性难有明显提升;二是随着东北玉米价格上涨以及运力紧张,华北地区东北玉米流入量难有增加。

中长期而言,市场变数依然较多。一方面,深加工利润修复及养殖需求回暖将支撑玉米价格;另一方面,替代谷物和新麦价格将压制玉米上涨空间。

生猪市场持续低迷也可能间接影响玉米需求。当前猪价在11.8元/公斤左右波动,仍处于"5元时代"。 如果生猪价格持续低迷,养殖户的饲料配方可能会调整,进而影响玉米消费。

市场永远在变化中,玉米行情受天气、政策、国际市场等多重因素影响。随着冬季深入,南方腌腊需求启动、东北地趴粮上市节奏、以及中储粮增储政策的执行力度,都将成为影响玉米价格的关键变量。

农民朋友们需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把握售粮时机;贸易商则应谨慎操作,注意风险控制;下游企业可适当建立库存,避免价格继续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

玉米市场的关键时刻,需要既不过度悲观,也不盲目乐观的理性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