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事堂梳理数据发现:截至11月末或12月第一周,在三方平台有数据展示的量化私募CTA产品,年内收益最高为32.66%,另有数家斩获了十几个百分点的收益。
这么一看,小私募在商品期货领域一举"战胜"百亿量化大厂。
真机器人操盘?
实际上,这背后另有故事。
这家"战胜"量化大厂的小私募,在一年多前,公开转向使用AI机器人操盘。
当时,该机构自称通过"使用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对投资体系进行了重塑并落实到了实践,还自称"拥有业界少有的AI原生投资体系"。
但这家私募的创始人背景,却多少让人"惊奇"。
基金业协会备案信息显示:这家私募创始人早年曾在北方某自治区中学担任团委助理。之后他在江苏省一家投资有限公司,担任金融交易员一职,旗下全职员工仅有十几个人。
从以上信息,我们看不出这位创始人有大厂技术极客的背景。
国内大厂还不敢"全AI"
相比之下,国内技术能力更强的量化大厂们,比如实控人直接投资AI大模型的幻方量化团队,似乎也未宣布过全面"AI"的投资策略。
另外,规模和名气在国内排名更靠前的,超百亿级主观多头私募机构中,目前也未有明确亮出AI基金经理的。
所以,对于这家机构的理念和实际操作过程中执行AI的深度,外界保持了关注但谨慎的态度。
机器人操盘"参差不齐"
有趣的是,今年11月,这家"领跑"私募机构披露更加"玄乎"的策略升级。
号称后一次升级会覆盖价值投资、阿尔法以及CTA产品线。
资事堂进一步发现:这家小型私募"培养"的机器人,操盘不同策略的产品的水平不一。
第三方统计显示:该公司机器人操盘的价值投资策略产品,年内收益实现了翻倍,另一个中性对冲策略同期收益不到五个百分点。
另外,今年7月,这家私募还曾公开招聘首席人工智能官招聘,但相关内容却提及"提高公司生产力,降低运营成本"。
这个要求,也让外界并不很看得懂。
但无论如何,一家"AI"智能操盘策略,至少在行业里开始"露头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