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对华态度反转!中美相互豁免附加费,中国船队重返美国航线

2025-11-02 16:56  头条

2025 年 10 月 30 日韩国釜山的中美元首会晤结束后,吉隆坡经贸磋商随即公布核心成果:双方自 11 月 1 日起正式暂停 24% 的对等关税一年,同时各自保留 10% 的基础关税作为政策缓冲,美方额外取消针对中国商品的 10%"芬太尼关税",中方同步调整反制措施。

这一决定迅速在中美贸易市场引发连锁反应,美国进口商协会数据显示,政策公布后 48 小时内,美企对华采购订单量环比增长 37%,其中机电、纺织、家具等出口主力行业订单增幅尤为显著。

关税暂停直接缓解了企业的成本压力。以东莞某家具出口企业为例,其输美产品此前需承担 34% 的综合关税,导致利润率压缩至 5% 以下,政策落地后,单批货值 200 万美元的沙发订单可节省关税成本 48 万美元,企业已计划将节省资金投入环保材料研发。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研究院原副院长刘英奎指出,此次关税调整预计可为中美企业每年减少贸易成本超 200 亿美元,短期内将有效降低供应链外迁压力。

但长期风险仍未消除,美国《芯片法案》推动的 "友岸外包" 政策持续生效,墨西哥、印度等国仍在分流部分低端制造产能,国内企业正利用这一年窗口期布局 "中国 + 区域" 的备份产能模式。

农业领域的双向调整同样值得关注。中方同步扩大对美国大豆、玉米、猪肉的采购规模,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11 月第一周对华大豆出口订单量达 120 万吨,较上月同期增长近两倍。

这一变化既降低了国内饲料、食用油等下游行业的通胀压力,也为东北大豆产区带来竞争挑战。黑龙江某大豆种植合作社负责人透露,当地已开始申请 "大豆振兴计划" 补贴,同时与加工企业合作开发大豆蛋白提取物等深加工产品,以提升附加值应对进口冲击。

全球市场对此反应积极,美股期货在政策公布当日涨幅扩大,美元与人民币汇率同步走强,避险情绪显著消退。

技术与资源领域的博弈缓冲

与关税调整同步落地的,是双方为期一年的出口管制暂缓措施:美方暂停实施 50% 穿透性规则,中方则暂停 10 月 9 日公布的稀土技术及成分 "长臂管辖" 管制令。

这一安排为科技与资源领域的贸易往来创造了喘息空间,荷兰安世半导体事件所涉的技术管制争议随之缓解,该企业已重启与中企的合作谈判。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透露,暂缓期内将允许英伟达等企业与中方探讨高端芯片出口事宜,但刚投产的 Blackwell 芯片仍在限制之列。

中国 AI 产业成为直接受益者。国内某头部科技企业采购负责人表示,已着手与英伟达沟通 H100 芯片采购,此前因管制导致的 AI 服务器产能缺口有望在 3 个月内填补 30%。

但核心技术自主化进程并未停滞,企业仍在加速国产昇腾芯片的产能爬坡,同时申请 "小巨人" 企业专项补贴用于工业软件研发。

在稀土领域,中方 4 月份出于 "履行不扩散义务" 实施的管制措施并未取消,美国企业进口仍需申请许可证,战略资源的主动权仍牢牢掌握在中方手中。

政策缓冲期内的产业调整呈现明显的双向特征。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数据显示,其会员企业对华设备出口申请量在一周内增长 42%,但企业普遍采取 "小批量多频次" 的发货策略,避免对单一市场形成过度依赖。

中国企业则在积极开拓 RCEP 成员国市场,利用区域原产地规则降低关税成本,2025 年 11 月前两周,对东盟的机电产品出口同比增长 18%,市场多元化布局成效初显。

航运市场的复苏与挑战

中美在海事领域的对等撤回制裁,为全球航运业注入强心剂。根据协议,双方自 11 月 1 日起暂停对彼此船舶征收的额外费用,涵盖此前基于 301 条款实施的航运、物流及造船领域制裁,涉及年度费用规模约 32 亿美元。

这一举措让中资控股的中远集团与美国美森航运等企业直接受益,两家公司此前因制裁每月损失均超百万美元,船舶航行计划频繁被打乱。

跨太平洋航线的运价波动成为市场焦点。上海至美国西海岸的集装箱航线现货费率在政策公布后一周内暴跌 26.5%,主要源于航企的 "运力回补" 潮 -- 马士基、赫伯罗特等企业迅速停止停航政策,重新部署船舶至满负荷运营状态,6 月至 7 月亚洲至美西航线新增运力达 39.7 万标准箱,同比提升 18%。

新加坡高登国际集团在声明中表示,制裁暂停消除了海运成本与政策的不确定性,预计将显著提升企业现金流稳定性,其碳中和航运项目已重启融资谈判。

造船业的竞争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改变。尽管美方曾称制裁威胁已导致中国造船订单下滑,但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25 年 1-8 月中国造船厂以吨位计算的全球订单占比仍达 53%,主导地位未受动摇。

不过行业专家提醒,港口正面临 "空置船舶" 与 "劳动力闲置" 的短期挑战,若运价持续下跌可能削弱航运商利润,对航线资源配置形成负反馈。

三方举措背后的全球经济影响与未来变量

这三项举措的叠加实施,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带来了难得的稳定性。中国经济时报分析指出,中美作为全球前两大经济体,贸易壁垒降低将直接刺激双边贸易,并通过需求传导带动东南亚、欧盟的中间品贸易发展,同时缓解欧美经济体的通胀压力,为央行货币政策调整提供空间。

国际投行已普遍上调中国经济预测,高盛将 2026 年中国 GDP 增速预期从 4.8% 上调至 5.2%,核心依据便是贸易缓和带来的市场信心提振。

但长期结构性矛盾仍未解决。中美 "竞合" 常态化的趋势明显,贸易领域的短期缓和难以减缓科技、金融等领域的战略竞争,全球产业链或将呈现 "部分耦合、部分脱钩" 的二元结构。

结语

企业对政策持续性仍存顾虑,美国商会调查显示,仅 35% 的美企计划在暂缓期内扩大对华投资,多数企业选择维持多元化供应链布局以规避未来风险。地缘政治干扰与 WTO 改革停滞等问题,也让多边贸易体系的复苏充满不确定性。

随着暂缓期的推进,中美双方的后续动作备受关注。中方企业正加速锁定原材料价格、申请政府补贴以巩固产业链优势,美方则在推动农业出口的同时,持续评估科技管制的调整空间。

这场为期一年的 "政策缓冲",既是对当前贸易摩擦的阶段性降温,也是对两国在竞争中寻求平衡的深度考验,其最终成效将取决于双方能否将短期共识转化为可持续的合作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