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意外,今年的三伏天或将出现哪三个现象?

2025-07-16 10:45  头条

比起往年40天的"超长三伏",今年只有30天与往年大不同,时间线改变了,是近十年罕见的"30天精简三伏",时间短但后劲十足:

初伏:7月20日-29日(10天,火力全开)

中伏:7月30日-8月8日(10天,高温暴击)

末伏:8月9日-18日(10天,余温不减)

8月19日才出伏,往年动不动40天的"加长酷刑",今年居然缩水成标准版(30天)。为啥这么特殊,原来夏至和立秋之间的庚日卡点精准(4个庚日),中伏直接砍半(10天)。这种"天选精简款"三伏过去24年只出现过5次,实属气象"稀客"。

不出意外,今年的三伏天或将出现哪三个现象?

现象一:热得不一般,直接开启"24小时连热" 模式。

别看时间短,高温直接开狂暴模式!国家气候中心最新数据证实: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要比往年高0.5-1℃。今年的天气特别"怪"--雨水多,气温高,又闷又潮。说好的"公伏凶,母伏爽"(今年农历入伏双数属"母伏")?科学模型表明,很难实现"凉爽年"。

今年大城市热岛效应加剧,今年三伏期间,大城市核心区,夜温都能飙到30℃!形成全天候高温"烘烤。大幅增加中暑风险,老年人尤其要小心,夜间中暑风险直接提高。

现象二:蔬菜的价格可能会上涨。

四季之中,夏季是蔬菜集中上市的季节,这个季节里温度高,光照强,雨水足,为各种瓜类,豆类,绿叶菜等生长创造了天然有利的条件。所以在夏季中,蔬菜应该是非常便宜的。尤其是常见的茄子,豆角,黄瓜,西红柿这些,在这个季节里都是非常高产的。不过这两天在买菜时,明显感觉到价格比刚入夏的时候还贵,黄瓜两块多,西红柿,豆角五块多。

我想着可能是因为,夏初的时候,很多大棚里的蔬菜还没断,加上陆地上自然长成的蔬菜也下来了,所以供应比较大,也就便宜了。而现在都是自然生长的,虽然产量多,但容易受到天气变化的影响,尤其是这段时间雨多,对于蔬菜的生长有着直接影响,加上交通运输以及保鲜费用,自然也就涨价了。

到了三伏天,雨水更集中,而且今年还是"闰六月",降雨可能会更多,那么蔬菜也就更受影响,所以价格势必也会上涨。

现象三:暑期出游的人可能会增多。

近年来,"研学"这个词变得特别火,无论是博物馆,还是景区,加上这个词以后,意义也就变得不同了。而如今人们对于孩子的教育都特别重视,家长们对孩子都给予着无限的期许,都会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为孩子创造条件,希望可以趁着暑假带孩子去探索世界,增长见识,丰富阅历。随着7月份来临,暑期开启,以家庭为核心的亲子游迎来高峰。我本身也从事过旅游行业,还有不少同事在做旅游,都反映最近特别忙,尤其是比较凉快的城市,去得人特别多。

而今年的三伏天来得比较迟,在7月下旬才开始,加上整体时间短,8月7号也就立秋了,虽然伏天的热度还可能会延续,但闷蒸之感也会有所缓解。所以或许在8月立秋后一直到8月底,暑期出游的人会更多。有出游计划的要提前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