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尔木市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县级市,比江苏、海南都还大,有昆仑山东段最高峰玉珠峰,有我国面积最大的盐湖察尔汗盐湖(盐储量够全世界吃1000年),有三江源、可可西里两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部分)。
格尔木可以说是青海省第二大城市,作为青藏公路,青藏铁路的重要城市,更是进入西藏的中转补给站。尤为奇特的是,这座城市中,竟然有一半的市民或是军人,或是军人的家属,因此也被人称为"中国最安全的城市"。
说起青藏公路和格尔木,不得不说"青藏公路之父"慕生忠将军。慕生忠,陕西省吴堡县人,开国少将。
1953年,中央便命西北局组建了西藏运输总队,专门负责为驻藏部队运送粮食。可因为入藏的道路不畅,环境恶劣,基本上每次运输,都会出现人畜死亡的情况,至于运输的劳力骆驼,倒毙三分之一以上几乎是常态,不少的粮食因为沿途骆驼死亡太多,没法运输,只好扔在路边。
面对这样的局面,慕生忠便萌发修筑青藏公路想法。随后他让西藏工委写一份修路报告,由他转交给周总理。
短短几天后,周总理就批准了这份报告--青藏公路项目,并拨付了30万元经费,支持先修格尔木至可可西里段--意思是,先看你这一段修得好不好,再说后面的事。青藏公路上马之初,其实是个"半拉子工程"。严格说,这一段只占到格尔木至拉萨的四分之一里程。
经多次探测修改进藏线路和多方争取,1954年5月,青藏公路在格尔木破土动工。据说当时在探测路线时只听说过格尔木但不知道它在什么地方,是慕生忠在建设过程中发现一有水草的地方便指定为格尔木,真正的格尔木便由此而来。
在修建公路的过程中,大家充分发挥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边修路边通车,仅用了79天时间,于当年7月30日成功修通了从格尔木到可可西里300公里的公路。
这一段路打通后,慕生忠再次来到北京,筹备把路修到拉萨去。
有了上一次的成功,这一次西北军区司令员彭德怀给批了200万经费,100辆卡车,1000名工兵。
彭老总如此慷慨大方,使慕生忠非常感动。多年后,慕生忠每当提起青藏公路,总是满怀深情地说:"没有彭老总,就没有青藏公路!"
有了充足的经费后,慕生忠又开始了轰轰烈烈的修路。就这样,在彭德怀的全力支持和西藏工委帮助下,慕生忠带领筑路大军以奇迹般的速度向前推进。1954年12月15日到达拉萨,慕生忠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乘坐汽车进入拉萨的人。
随着一大批开发大西北的解放军在格木尔工作、生活,久而久之,原本地广人稀的格尔木地区,成为了一座人民子弟兵占比近50%的"兵城"。
天路之父慕生忠,他不仅建造了青藏公路,还创建了中国唯一的兵城,人们亲切地叫他"筑路将军",他把一生都献给了青藏公路,献给了格尔木。
如今的格尔木,早已不是当初那个荒凉的中转站,它正在成为青藏高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现在格尔木去往新疆,西藏,甘肃的高速公路和柏油国道有四五条之多,多条铁路,公路通往青海省会西宁,西藏拉萨和新疆库尔勒,甘肃敦煌等等,这里现在成为中国西部最重要的交通枢纽……
二、格尔木,是一座没有深厚历史年代的城市。解放前,地球上根本就没有格尔木。也就是说,1949年之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原,只有一条河流,河滩上生长着大片红柳,是个连村庄连牧民帐篷都没有的地方。
最早发现格尔木的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解放军筑路大军,随后而来的是的成千上万的内地建设者,他们是格尔木市的第一代奠基人,他们携家带口先聚集于兰州,再从兰州进入格尔木,后来这条线路成了内地人进出西藏的主要通道。
20世纪50年代,随着青藏公路完工,格尔木的军事建设也进入了快车道。
我国投入大量资源,开始在格尔木建设大规模的军事设施,包括兵营、训练场、弹药库等。
这些设施的建设,不仅增强了中国的边疆防御能力,也为中国在西部地区的军事部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青藏、敦格公路的通车和青藏铁路的修建,格尔木逐渐成为了藏、新、甘、青四省区主要交通枢纽,城镇也迅速发展。
到20世纪80年代,市内昆仑大街宽阔笔直,两旁杨树随风摇曳,一、二十幢楼房拔地而起,综合性商业大楼的商品琳琅满目。
"十四五"期间,格尔木市按照"构建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打造产业生态"的思路,坚持走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全市产业链条更加完善、优势产业集群不断涌现,为建设全省副中心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格尔木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城市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个个新地标式建筑初具规模,见证了城市由小变大、由荒凉变繁华、从"蜗居"到"宜居"的演变,记录着格尔木的发展。
文章的最后,想对当年为青藏公路,为这座城市拼过命的慕生忠将军以及筑路大军说:
如今的格尔木,已经构建起以盐湖化工为主导的循环经济体系,是不容小觑的工业重镇;
如今的格尔木,城市建设整齐划一,道路,人民生活安逸富足,是一座幸福感满分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