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身边咳嗽的人又多起来了?地铁上、办公室里、饭馆里,总有几个人夹着嗓子咳两声,戴不戴口罩已经没人管了。
你以为只是普通感冒?可很多人发烧一烧三天,嗓子痛得说不了话,抗原一测,红杠杠亮得吓人--又是新冠。
这不是危言耸听。根据疾控中心的最新通报,5月以来,全国多地再次出现新冠感染小高峰,尤其在南方城市,报告病例比上个月翻了一倍。
病毒变聪明了,免疫逃逸能力更强,症状却变得更像感冒,很多人根本没当回事。
但你这一波新冠,最危险的不是病毒,而是我们自己的掉以轻心。
最先中招的,往往是那些以为自己"扛得住"的人。
一个60岁的退休老张,平时身体挺硬朗,喜欢晨练。这次感染后连续高烧4天,肺部CT一查,双肺磨玻璃影。医生说他就是典型的"轻症拖成重症"。他以为自己多喝水挺一挺就过去了,结果差点进ICU。
很多人还以为得过一次新冠就百毒不侵了。错。
现在流行的毒株是JN.1变异株的家族,和去年底那一波不一样。它有更强的传播力和更高的免疫逃逸能力,哪怕你之前感染过、打过疫苗,也可能再次中招。而且不少人二次感染以后症状反而更重,疲劳、咽痛、咳嗽持续好几周,甚至出现"长新冠"症状。
尤其是以下这几类人群,特别容易中枪:
第一类是老年人。年龄一大,免疫系统迟钝,再加上基础病多,一旦感染,很容易发展为重症。我们在医院里见太多了,一个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老人,得了新冠,呼吸衰竭来得飞快,转进ICU一两天就插管了。
第二类是慢病患者。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肾病、心脏病,这些人原本就像在走钢丝,病毒一来,平衡立刻被打破。哪怕只是轻微感染,也可能引发基础疾病恶化,风险不容小觑。
第三类是免疫功能低下者。比如正接受化疗的癌症患者、器官移植后服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他们本身抵抗力差,病毒一进来,几乎没什么防线。
第四类是孕妇。别以为年轻就没事。怀孕期间免疫状态发生变化,感染风险和并发症概率都更高,而且病毒可能影响胎儿发育,这个不能大意。
第五类是长期熬夜、高压工作的人。你以为年轻能扛,其实长期睡眠不足、压力大,会让免疫力快速下降。病毒找的就是你这种"表面健康"的人。
第六类是肥胖人群。这不是偏见,是实打实的数据。肥胖会导致慢性炎症状态、肺功能下降,是新冠重症的高风险因素之一。体重一超标,身体对病毒的反应就变得更糟。
第七类是没打加强针的群体。疫苗不是打完一次就一劳永逸,尤其对于老年人和基础病患者,加强针能有效提升抗体水平。很多人嫌麻烦不打,其实是拿命赌。
端午节前后,人员流动多、聚餐多、气温又忽冷忽热,是病毒最爱活跃的时候。这个时候,防护措施千万不能松懈。
第一件事,口罩不能摘。你可以不怕别人看你戴口罩,但你得怕病毒看上你。尤其在人多密闭的地方,戴口罩依然是最有效的物理屏障。别嫌闷,病毒进肺更闷。
第二,通风比空调重要。别老把办公室窗户关得死死的吹空调。病毒在密闭空间里能活好几个小时,开窗换气比你买再多空气净化器都有效。
第三,手还是要洗,别偷懒。吃饭前、上厕所后、摸完电梯按钮后,洗手是最简单的防线。别以为这事儿小,很多病毒就是靠脏手进了嘴。
第四,抗原试剂备点没坏处。一旦咳嗽发烧,别猜,测一下就知道。早发现早隔离,别硬扛着去上班,既害人也害己。
第五,别乱吃药。很多人一发烧就一顿退烧药下去,其实身体发烧是对病毒的正常反应,盲目退烧反而干扰免疫反应。超过38.5℃再考虑退烧,别一烧就慌。
第六,基础病药别断。不少老人感染后怕药伤肝肾就停药,反而引起基础病失控,情况更糟。一定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别自己乱改。
第七,疫苗该补就补。尤其是老年人和慢病患者,加强针不是可选项,是必需品。
很多人觉得新冠都三年了,还怕啥?可医生最清楚,病毒没变得温柔,只是我们变得麻木了。
你以为是感冒的,可能是新冠;你以为过去了的,其实还在。别因为"习惯"了,就放弃预防。
去年底,有个42岁的中年人,在健身房晕倒,送来时已经心跳骤停。家属说他感染过新冠后一直疲劳,没当回事,结果心肌炎突然发作。我们拼了命抢救,没抢回来。
新冠带来的远期影响,很多人还没意识到。"长新冠"不是个传说,有人咳了三个月,有人记忆力下降,有人心率一直飘忽不定。病毒虽然不再新,但它对身体的破坏依然真实。
医生不是吓人,我们只是见得太多了。你不重视,它就会让你付出代价。而很多时候,这代价是不可逆的。
端午节马上到了,粽子可以多吃点,团聚可以热闹点,但防护这根弦,别松。
不是不让你放松,是提醒你别放弃谨慎。
病毒不怕节日,就怕你不当回事。
一次小心,可能换来的是一整年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