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展乐破世界纪录,美国坚决不认可?
巴黎奥运会男子100米自由泳决赛中,中国选手潘展乐以46秒40的惊人成绩摘得金牌,不仅创造了新的奥运会纪录,还打破了自己在今年2月创下的46秒80的世界纪录。这一成绩比游泳界传奇人物迈克尔·菲尔普斯的最好成绩足足快了1秒多。
然而,这份荣耀却遭到了美国方面的质疑。澳大利亚教练布雷特-霍克在社交媒体上发表言论,称这个成绩"不可能"。美国记者更是暗示潘展乐的成绩可能来自兴奋剂。
面对如此不堪的质疑,奥委会发言人的回应可谓干脆利落:中国游泳队是本届奥运会接受兴奋剂检测最多的队伍,今年以来已经接受了600多次检测。这一回答直接将那些恶意的猜测怼了回去。
有趣的是,美国游泳队员在比赛后却出现了异常情况。全体队员的脸部呈现出不正常的紫色,仿佛变成了"紫薯精"。这种现象在其他国家的选手身上并未出现,甚至连欧洲队的队员都没有这种情况。
从医学角度来看,人类脸色出现如此异常,要么是严重缺氧,要么是心脏病突发,要么就是使用了某种药物。显然,美国队员既非缺氧也非心脏病,那么唯一的解释就是他们服用了某种与血红素有关的药物。
这是不是意味着美国队在集体服用兴奋剂?
答案可能会让你大吃一惊。美国队即便服用了这种药物,也不会被认定为违规。
为什么?因为奥组委只能禁止已知的兴奋剂,而未知的新型药物并不在禁用名单上。世界上的化合物组合千变万化,奥组委不可能预知每一种新药的效果。
实际上,兴奋剂检查制度的出现,正是源于美国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率先发现某些特定药物可以大幅提升运动员成绩。随后,其他国家纷纷效仿,最终导致奥组委不得不制定规则,禁止使用已知的这些"特定药物"。
然而,人类最强大的药物研发企业大多集中在美国和欧洲。这些企业在进行药物研发时,如果发现某种药物虽然对治疗疾病无效,但能提升人体某项机能,就会将其列为"潜力药物",优先提供给本国运动员使用。
这种做法完全合规。因为这些新药从未被明文禁止使用,所以服用它们是合法的。至于其他国家没有新药可用,那只能说明他们的药物研发实力不足。
在美国,不仅运动员,就连普通健身爱好者也广泛使用各种药物。从定点扩大肌肉到增强恢复能力,再到强化有氧能力,应有尽有。那些肌肉异常发达的健美选手,平时就是靠吃药来塑形的。
正是因为药物的广泛应用和自身在药物研发上的优势,美国和欧洲特别青睐那些可以通过兴奋剂简单粗暴提升成绩的项目,如田径和游泳。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这两个项目的金牌数量远超其他赛事。
相比之下,像乒乓球这样对灵巧性要求较高的项目,兴奋剂的效果并不显著,因此金牌数量也相对较少。
在这种背景下,美国游泳队员集体变成"紫薯精"的现象就不难理解了。
体育比赛应该是人类体能和技巧的较量,而不是药物研发能力的比拼。然而,在当前的规则下,这种情况似乎难以避免。
也许,是时候重新思考奥运会的规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