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24小时,美国3次对华求和,两国总统抵京,中方终成最大赢家

2025-04-25 11:27  头条

在短短的24小时内,特朗普政府的态度发生了急剧变化,之前在关税问题上强硬的立场竟然变得温和起来。

美国方面接连三次向中国"求和",并透露出对当前贸易战无法继续下去的担忧。

面对这一系列求和信号,中方没有轻易接招,反而明确提出了三个严苛的谈判条件。

特朗普是否真的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还是仅仅被国内的经济压力所逼迫?

这场持续已久的中美贸易战,似乎已到了一个关键的转折点。

特朗普的态度转变

特朗普在白宫对记者表示,尽管中美之间的关税战愈演愈烈,但美国不会继续对中国采取强硬手段,反而会以"非常友好的态度"来接触中方。

他还提到只要达成协议,美国将"大幅下调"对中国的关税。

这一表态令人十分吃惊,因为在不久前特朗普还坚持对中国采取极限施压的政策,甚至暗示若中国不作出让步,美国将继续加大关税。

特朗普的态度突然转变并非毫无原因。

美国国内的经济压力和金融市场的波动,特别是国债市场的异常情况,让特朗普不得不调整策略。

近期美国国债遭遇大规模抛售,收益率飙升,金融市场的动荡令特朗普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关税政策对中国的压力未能如预期那样迫使中方屈服,反而影响了美国自身的经济稳定。

美方的连续求和信号

除了特朗普的表态外,4月22日和23日,美方的其他高层官员也相继释放了缓和信号。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闭门会议中表示,当前的中美贸易僵局已经"难以为继",如果继续下去,可能会引发更加严重的经济后果。

他指出在目前互征关税的情况下,中美之间实际上已经处于贸易禁运的状态,这种局面很难持续。

白宫发言人莱维特也表示,美方相信事情正朝着"正确方向"发展,政府正在为达成潜在协议奠定基础。

莱维特的言论意在缓解国内的不安情绪,并向中方释放出愿意谈判的信号。

特朗普的态度和贝森特、莱维特的言辞表明,虽然美方的立场发生了变化,但其内心深处仍然充满了矛盾与焦虑。

特朗普政府内部的分歧

特朗普的"变脸"并非偶然,而是源自美国政府内部的深刻分歧。

以贸易顾问纳瓦罗为代表的强硬派,始终主张通过加大关税来迫使中国作出妥协,希望借此促使美国制造业回流,重振国内经济。但这一策略在实际操作中遇到了很大挑战。

另一方面,以财政部长贝森特为首的务实派则更加注重避免经济衰退的风险,主张采取更加温和的立场。

他们认为,虽然加征关税可以在短期内施压中国,但长远来看美国经济会受到不小的冲击,尤其是在全球供应链高度融合的今天,简单的关税战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特朗普的内心似乎被两股力量所撕扯。

一方面,他坚持"美国优先"政策,要求中方在贸易问题上作出让步;另一方面,他也意识到关税战给美国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特别是科技产业和农产品出口的困难。

两者的冲突让特朗普的政策表现出高度的不稳定性,时而强硬,时而妥协。

中方的坚定回应

面对美方的频繁求和,中方始终保持冷静。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明确表示,若美方真心希望通过对话解决问题,必须停止威胁与讹诈,尊重中方的核心利益,在平等和互惠的基础上进行谈判。

这一表态表明中国并未被美方的求和姿态所迷惑,依然坚守自己的底线。

中国的立场十分明确,如果美方希望谈判,必须放弃对华的强硬政策,承认双方在贸易中的平等地位,并尊重中国的国家主权。

中方的态度让特朗普政府感到更加焦虑,因为他们深知,若无法在关税战中找到平衡点,中美两国将可能陷入更加激烈的冲突。

美方的失算与全球影响

美方在推进关税政策的过程中,低估了中国反制措施的威力。

中国不仅通过加征关税进行回应,还通过限制稀土出口、减少农产品进口等手段打击美国的关键产业。

尤其是稀土管制的举措,对美国科技产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稀土是现代高科技产品生产不可或缺的原材料,尤其是在智能手机、电子设备等领域,美国对中国的依赖非常大。

特朗普政府在这一方面的失算,进一步加剧了美国国内外的经济压力。

即便特朗普调整策略,试图通过降低关税来缓解贸易战带来的影响,但这已不再是唯一的解决方案。美国与中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已经不可能通过单方面的施压来改变。

美方在过去24小时内的连续求和,无疑反映了其在中美贸易战中的困境与压力。

但是特朗普政府的内部分歧和不稳定的政策,使得美国在与中国的博弈中始终处于不利位置。

中方的坚定立场以及精准的反制措施,迫使美国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战略方向。

如今的中美贸易战,远不仅仅是关税的问题,更是两国在全球经济中战略博弈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