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间,秃顶大汉秒“变”性感美女 硅胶制品售卖使用乱象调查(2)

2025-02-06 15:22  光明网

硅胶手套可做指纹

操作手机指纹解锁

除硅胶人脸面具外,还有不少硅胶制品也成了"大变活人"的工具。

记者在电商平台和二手交易平台搜索"硅胶衣",既会出现硅胶材质的"肌肉衣",也会显示"变装义乳连体衣"(记者注:本文提到的"义乳"用于变装领域,并不特指康复产品)。

记者询问多家硅胶衣品牌的客服是否可以定制,对方统一回复说:"商品有统一模具,都是固定尺码,不支持定制。"买家可以根据个人需求挑选商品款式,如硅胶衣是半身还是全身、是否连臂、领口高低、穿戴方式、身材要求、有无模具线、有无毛发等。多数固定尺码的硅胶衣价格从数百元到上千元。

"义乳假胸硅胶连体衣"一类的相关产品,商家会在产品名称或详情页面中标注"男扮女装""全套连体衣男用""适用性别为男"等内容,相关商品评论区中也有不少买家秀。一买家晒出的图片中,原本普通的男性身材,装扮上"义乳"后再套上外衣,整个人的身形立刻婀娜起来。

在电商平台,一家有着4万多名粉丝的店铺对某款硅胶衣的穿戴效果进行了细致介绍:根据材质特性对比表分成入门版、普通版和特价版。入门版的肤感通透,纹理真实,丰臀丰胯塑造性感东方女性身材曲线;普通版的一体性更好,达到基本无破绽的变装效果;特阶版的表面增加斑点和毛细血管等细节,达到完美的变装效果。还介绍了"角色扮演、外出郊游、视频直播"等使用场景。

调查中,还有电商店铺内售卖标有"主播假胸男用"等内容的义乳产品,价格为两三百元。面对记者询问"男扮女装穿这个直播会不会看起来比较假",客服回答说:"仿真产品是很逼真很自然的,穿义乳产品,稍微打扮一下基本看不出来是假的。"

调查中,记者还在一些社交平台发现有商家打着"定制人手"的旗号售卖仿真硅胶手套。比如某售卖人体硅胶企业介绍,此类商品一般是商家将特殊胶水卖给消费者,消费者可以制作手部模具,并通过模具制作硅胶手套。制作一只手套需要购买两种胶,一共需要2kg,约180元。其介绍称,这种方式可以直接留下真人模特的指纹和所有手部纹理。

某二手交易平台上一家皮物店售卖此类硅胶手套,其产品介绍为:"我们不像其他商家用模具机器直接压出来流水线生产。我们需要买家手指的具体数据,用机器制作3D效果图,从数十副模具中挑选和买家手指数据最接近的模具进行手工倒模。选用越南进口铂金硅胶,戴上可操作手机,打字拍照,韧性极佳,仿若无物。"

记者提出定制要求后,商家表示需要提供每根手指的指尖围,还有掌围、腕围、臂围,以及肤色要求,并发来演示视频。视频中,一人戴着硅胶手套,使用手套的指纹打开了手机的指纹锁。视频主角戴上手套后手掌伸缩自如,还能在触屏手机上流畅打字。

"手套是可以开屏的,指纹什么样的都能做,定制要看手的大小,看是否能戴。"商家说。这样一款能够指纹操作的硅胶手套,价格为900元,制作需用时一周。

记者在社交平台联系到了另一位商家,对方表示其制作的手套较为逼真,有手部的纹路,只有距离很近才能看出不是真的,但指纹掌纹等是模板做出的统一皮肤纹理,"用铂金硅胶材质制作的手套,戴上后就可以操作手机。一双价格为999元,制作时间为4天到7天,定制需要顾客提供手的数据,如掌宽、中指长等"。

如何界定佩戴硅胶"义乳"、手套的行为,受访专家分析认为,主要是看其具体用途。

"一般来说,在直播中男扮女装穿硅胶衣的行为本身并不构成违法,但是否违规,则取决于直播平台的规章制度。例如有的平台强调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要求主播不得虚构情节误导观众,那么穿硅胶衣进行男扮女装,如果其目的是欺骗观众、让观众误以为是真实的女性而进行交友或聊天,则可能因为不符合平台的真实性原则而构成违规。"孟强说,如果利用硅胶衣进行男扮女装,目的是通过伪装的身份来获取打赏,那就构成民事欺诈,严重的还可能涉嫌诈骗犯罪。

孟强指出,硅胶手套如果能够完全还原模特手部的指纹和掌纹等细节,可能会给指纹掌纹提供者带来一定的风险,如果这种手套可以用来实现指纹解锁,那么很容易被用于进行身份盗窃,即戴着这种手套去访问受害者的个人设备,登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进而操作他人的银行账户、支付账户和个人数据,给他人造成财产损失。如果使用这种手套进行犯罪活动,还可以伪造他人留下指纹的现场,将指纹掌纹提供者置于嫌疑人的地位,给他人带来极大的法律风险。

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教授、中国刑法学研究会理事王海桥认为,未经授权或特定程序直接使用指纹等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开展经济活动,涉嫌违反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和网络安全法等法律规定,情节严重的甚至可能触犯刑法,如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建立完善备案制度

区分情况精细管理

从调查情况来看,一些购买者或使用者都认为人皮面具、硅胶衣、硅胶手套等属于玩具,使用是出于小众爱好或者恶搞,无伤大雅。

孟强认为,售卖硅胶面具等"易容""重塑外貌"的商品存在一定法律风险,且目前对于售卖和使用行为的管理存在一定难度。

他具体介绍说,其一,社会在影视娱乐、医疗康复等多领域对硅胶面具等商品存在合法需求,不能简单禁止,但需合法监管;其二,对此类产品的定制销售行为监管难度大,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其生产、销售、使用等环节规范不足,平台管理商家困难,一些商家还可能通过隐蔽手段逃避监管;其三,利益驱动下,部分商家不顾风险与社会责任,回避询问关键信息;其四,消费者定制面具真实用途难判断,即便商家询问,顾客也可能提供虚假信息。

"鉴于这类产品的广泛用途,不宜采取'一刀切'的禁令,而是应该通过精细化管理来平衡安全与自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黄尹旭认为,对于高度逼真人脸面具的生产可以规定一定的备案流程。人脸面具的生产和销售,若是涉及具体个人的肖像权问题,生产商和销售者应当取得肖像权主体的明确授权。基于公序良俗,平台可以要求商家提供清晰的产品描述、用途说明及警告标识,以提醒买家注意合理合法地使用产品。

孟强建议,对于此类产品,依风险大小、逼真程度及用途区分监管。高逼真且易误导的应重点监管,娱乐性强、误导风险低的则适当减少限制。

"在目前的监管体系下,进一步细化相关规则。例如,在有关制度方面,对于生产高仿真硅胶制品的,应当设立备案制度,要求生产企业向监管部门进行备案。在生产销售端,要求生产者在产品上明确标识其用途、提供使用指南、强调合法合规的使用场景;同时在消费端,对于逼真的人脸面具,采取一定的审查机制,例如限制消费者的年龄、对象等,或者要求消费者提供人脸面具的肖像权使用证明等,从而在个人自由、市场交易与他人权利保护、公共利益维护之间取得平衡。"孟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