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谈判大结局?美联同意储降息,订单全部归零,特朗普拒绝接受

2025-09-19 16:02  头条

目前,美国经济可以说就像一个"病危"的患者,就业疲软、债务高企、经济不确定性太大,种种症状,让这个全球最大经济体面临前所未有的治疗难题。

在此背景下,当地时间9月17日,美联储的决策团队终于开出了药方:降息25个基点,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至4.00%-4.25%。

这是自2024年12月以来的首次降息,如同一剂强心针注入病体沉疴的美国经济。

那么这剂药方,能够拯救美国经济吗?

从现实情况来看,非常难。

因为美国经济目前是三大重要症状交织,高通胀、就业疲软与债务危机都出现在美国身上。

每一种都是非常难以治疗的症状。

比如美联储维持高利率,那么美国的通胀情况就能缓解。

但问题是,高利率的代价必然是要牺牲经济和财政的。

毕竟大家的钱,都存到银行吃利息了,那么经济肯定就难说有多好,而且高利率意味着:债务累累的美国需要支付更加高额的利息,这又会给美国财政带来压力。

因此,美联储选择降息。

确实能够给美国经济带来一些正向作用,比如刺激经济活力,降低失业风险,缓解债务压力;

但它的副作用,也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包括可能加剧通胀、削弱美元汇率、引发资产泡沫。

所以,如何开出精准的剂量药品,在其中找到细微的平衡点,就格外重要了。

因为一个闹不好,就有可能失衡,给美国经济引发更大的灾难。

当前,美联储选择25个基点的降息,其实就是如同精准控制的微量注射--既想缓解症状,又想避免过度刺激。

想要通过循序渐进的治疗方案,一点点治美国的经济病。

但问题在于:经济病情会等待这种缓慢的治疗吗?还是会在治疗过程中继续恶化呢?

这些都是难以预料的。

或者说,美国的病情太严重了,谁也很难预料会发生什么。

而且在此次美国经济的会诊中,还出现了分歧。

新任美联储理事斯蒂芬·米兰直接投下了唯一的反对票,因为主张采用更激进的治疗方案:一次性降息50个基点。

这种分歧背后,反映的是对经济病情严重程度的不同评估。

要知道,米兰同时担任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换言之,他还是特朗普的代理人。

而他的反对,实际上就是特朗普的"反对"。

自今年1月上任以来,特朗普一直在施压美联储降息,如今,终于如愿以偿。

但他为什么依然还要反对呢?

其实就是因为药力不够强--因为25个基点的降幅小于预期,认为病情危急,需要足量用药才能见效。

还是那句话,任何药物都有副作用,降息也不例外。这些潜在风险,可能比表面看起来更加严重。

第一、通胀可能反弹。

要知道,在通胀没有完全控制的情况下降息,就像火还没有灭,就减少水量,这是非常可能导致大火死灰复燃的。

而且历史经验已经表明,控制二次通胀比初次更加困难。

第二、低利率环境可能催生房地产和股市泡沫,制造虚假繁荣,延缓必要结构调整。

第三、美元贬值压力加大。

如果持续降息,可能削弱美元国际地位。这些副作用,都是美国那些精英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

但对于他们而言,其实已经没有选择了,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

根据美联储的经济预测,2025年GDP增速预计为1.6%,高于6月份预测的1.4%,但长期增长率仅为1.8%。这表明美国这个病人,可能进入长期低增长恢复期,这种前景显然不是特朗普愿意看到的。

而且金融市场对预后判断的反应复杂。

历史经验提供了一些参考。

2019年的预防式降息后,股市总体上涨,科技和消费板块表现良好。但此次病情不同以往,高通胀与高债务并存的局面前所未有。

这种独特性,实际上导致历史比较的参考价值,变得非常有限。

毋庸置疑,美国经济已经不是什么康复之路注定漫长而曲折的问题,而是有没有救的问题。

目前,美联储暗示将继续减持美国国债、机构债券和机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维持当前资产负债表缩减速度。

这意味着货币政策不会全面转向宽松,而是有限度、有针对性的调整。

这种谨慎的态度,能否带领美国经济走出困境,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

总之,此时此刻,经济学家们或许都在思考同一个问题:这剂降息药方,到底是治疗的开始,还是病情加重的征兆?

没有人能给出确切的答案,这就是美国经济目前的复杂性。